杖钵孤踪去,凄其驿路间。
水喧沂北道,风撼穆南关。
飞鸟移前浦,归云满故山。
五年江上客,今有几人还?
本首诗是明代诗人万寿祺的作品《行脚·杖钵孤踪去》,全文如下:
杖钵孤踪去,凄其驿路间。
水喧沂北道,风撼穆南关。
飞鸟移前浦,归云满故山。
五年江上客,今有几人还?
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的翻译和赏析:
- 杖钵孤踪去:使用“杖”和“钵”作为行走的工具,表明了诗人的孤独与决绝。
- 凄其驿路间:在漫长的旅途中,诗人感受到了深深的凄凉,这可能与旅途的孤独或是目的地的未知有关。
- 水喧沂北道:沂河在北方蜿蜒流淌,这里用“喧”来描绘河水声势浩大,如同战鼓般激昂。
- 风撼穆南关:穆州地处南方,地势险要,风力强劲,此处用“撼”字形象地描述了风的力量。
- 飞鸟移前浦:前浦,指前面靠近水边的地方,鸟儿在此处盘旋,暗示着诗人内心的不安与迷茫。
- 归云满故山:归云,形容云雾缭绕的景象,故山则是指诗人心中的故乡,这里的云似乎在诉说着对故乡的思念。
- 五年江上客:诗人自称“江上客”,意味着他在江上的漂泊已经持续了五年。
- 今有几人还:这句表达了诗人的感慨,他不禁思考,这样的漂泊生活,有多少人能够坚持到最后呢?
万寿祺的《行脚·杖钵孤踪去》不仅是一首描写旅途艰辛的诗歌,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诗人传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来的期待。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