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接瀛洲,孤筇海上游。
山从波底出,人在镜中浮。
古树风疑雨,阴岩夏亦秋。
茫茫杳无际,隐约指丹丘。

浮山

缥缈接瀛洲,孤筇海上游。

山从波底出,人在镜中浮。

古树风疑雨,阴岩夏亦秋。

茫茫杳无际,隐约指丹丘。

注释:

  • 浮山:此诗描写的是浮山,浮山位于中国的山东省,是一处著名的风景区。
  • 缥缈:形容山势高远而朦胧。
  • 接瀛洲:瀛洲是中国神话中的仙岛,这里指浮山与瀛洲相似的地方。
  • 孤筇海上游:以孤独的杖子在海上行走,形容诗人独自游历的意境。
  • 山从波底出:形容山顶仿佛从海水深处露出。
  • 人在镜中浮:形容站在山峰上,仿佛在水中漂浮,有一种超脱现实的感觉。
  • 古树风疑雨:形容树木被风吹动,仿佛是在下雨。
  • 阴岩夏亦秋:形容岩石被阴影覆盖,给人一种季节变换的感觉。
  • 茫茫杳无际:形容景色辽阔,看不到边际。
  • 隐约指丹丘:形容景色虽然广阔,但有一处地方依稀可见,像是指向丹丘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浮山的壮丽景色。首句“缥缈接瀛洲”直接点明了浮山与瀛洲的联系,给人以仙境般的联想。接着,“孤筇海上游”描绘了诗人独自在海上行走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自由。
第三句“山从波底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形容浮山之高耸入云,仿佛是从海水深处升起。第四句“人在镜中浮”,则是将人比作水中之物,进一步突出了山峰的雄伟和人的渺小。
诗人通过描绘古树、风、雨等自然景象,营造了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气氛。最后两句“茫茫杳无际,隐约指丹丘”则表达了诗人对浮山美景的无限向往,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既展现了浮山的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