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士昔登台,乡兵取次裁。
鸣鼙催阵起,吹角召军回。
旧事传遗老,荒台没草莱。
至今风雨夕,犹讶战声来。
【注释】:
壮士:有胆识的勇士。取次裁:随意裁断。鸣鼙(pí):战鼓动响。吹角:古代用木制的号角。旧事传遗老:指过去的事情由老人来传述。荒台没草莱:荒废的台子长满了野草。至今风雨夕,犹讶战声来:直到如今,风雨夜晚来临的时候,仍听到战鼓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的名篇,写于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诗人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在长安时写了十二首《先忠烈王遗迹》诗。这是其中的第四首。全诗以鼓吹台为中心,通过回忆当年登台、闻鼓角、望旧事等情景,表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
“壮士昔登台,乡兵取次裁。”这两句写壮士们曾经登上高台,乡兵随意剪裁。“取次裁”三字写出了壮士们的豪情,也表现出了诗人对于那个时代的赞美之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壮士们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只剩下了荒废的台子和长满野草的土地。这里用“取次裁”来形容壮士们的豪情,既表现出了他们的英勇无畏,又表现出了他们对于战争的厌倦和无奈。
“鸣鼙催阵起,吹角召军回。”这两句描写了战鼓响起,号角吹响,军队集结起来的情景。这里的“催阵起”和“召军回”都表现出了战争的紧张气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的渴望。然而,战争终究是不可避免的,诗人只能寄希望于将来能够实现和平。
“旧事传遗老,荒台没草莱。”这两句写过去的一些事情由老人来传承,荒废的台子长满了野草。这里的“传遗老”和“没草莱”都表现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对于历史的反思和对未来的期待。
“至今风雨夕,犹讶战声来。”最后一句写直到现在,每当风雨之夜来临的时候,依然能够听到战鼓的声音。这里的“犹讶战声来”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于战争的深刻印象,也表达了他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期望。
整首诗通过对鼓台的回忆和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深深怀念。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于时代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洞察。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诗成为了杜甫诗作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