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寻春春始分,轻阴漠漠殢春云。
巳窥柳色偷青眼,更傍梅花籍晚芬。
映日楼台山郭见,穿林钟梵石堂闻。
年来自笑多樗散,长在空门野衲群。
【注释】
竹堂寺:在今江西吉安,是宋代大文豪苏東坡游历过的名刹。征仲、禄之:都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吏部:指当时的礼部尚书。看:观赏。
二月:农历二月。寻春:游览春天景色。分:开始。
轻阴:细雨或微风的天气。殢(ti è):困倦。柳色:指早春时节柳树的嫩叶。偷青眼:形容柳树的新芽嫩绿如碧玉一样可爱。
更傍梅花:指梅树的花朵。籍(ji è)晚芬:形容晚香。
映日楼台山郭见:意思是说,站在高楼之上可以看到山城和城外的景物。穿林:穿过树林。钟梵(fàn 梵): 寺庙中撞钟和诵经的声音。石堂:寺庙中的殿堂。
年来自笑多樗散:意思是说自己多年来一直嘲笑自己像樗(chu hu)树那样不成材。樗(chū)树是一种落叶乔木,树干扭曲,根不发达;比喻人品质低劣,不能成才。野衲(nà 同“衲”,即僧人所穿的衣服)群:指的是僧侣群体。
【译文】
二月里我寻找春天,春天刚刚开始就分开了,细雨绵绵笼罩着天空,使春云显得更加沉重。
远远望去柳树发新芽,就像偷窥着青翠的绿色,再靠近些看梅花,它的芳香让人陶醉。
透过窗户看到阳光下的高楼和城郭,听到寺庙中的钟声和梵唱,穿过树林可以听到寺庙传来的钟鼓声。
我常常自嘲地说,这些年来我总是嘲笑自己像樗树那样不成材,总是混迹在僧侣群体中。
【赏析】
此诗写于公元1095年(宋元丰八年)。诗人时年47岁。诗题中的“竹堂寺同徵仲、太史禄之吏部看梅”是指诗人在江西吉安竹堂寺与两位好友一同赏梅,故作此诗。诗中描绘了诗人赏梅时的所见所闻。
首联:“二月寻春春始分,轻阴漠漠殢春云。”二句的意思是说二月里我寻找春天,春天刚刚开始就分开了,细雨绵绵笼罩着天空,使春云显得更加沉重。这里的“寻春”二字,既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也表明了自己对春天的期盼。同时,诗人用“轻阴漠漠”来形容春雨绵绵的景象,使人感到春意盎然而又有些沉闷。而“殢春云”则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期待和喜悦之情。
颔联:“巳窥柳色偷青眼,更傍梅花藉晚芳。”两句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柳树发新芽,就像偷窥着青翠的绿色,再靠近些看梅花,它的芳香让人陶醉。这里通过“偷窥”和“藉”两个动词,形象地描绘出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叹之情。同时,诗人还用“偷青眼”和“藉晚芳”这两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使得诗句更加生动有趣。
颈联:“映日楼台山郭见,穿林钟梵石堂闻。”两句的意思是透过窗户看到阳光下的高楼和城郭,听到寺庙中的钟声和梵唱,穿过树林可以听到寺庙传来的钟鼓声。这里的“映日”、“穿林”等词语都形象地描绘出了诗人所看到的景象和他所感受到的气息。同时,诗人还用“楼台”、“钟梵”等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使得诗句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尾联:“年来自笑多樗散,长在空门野衲群。”两句的意思是我常常自嘲地说,这些年来我总是嘲笑自己像樗树那样不成材,总是混迹在僧侣群体中。这里的“自笑”一词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过去的无奈和感慨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自卑和不安。而“樗散”一词则形象地描绘出了诗人对自己的评价,使他显得有些自暴自弃。而“野衲群”则表达了诗人对僧侣群体的厌恶和排斥之情。
此诗通过描绘诗人赏梅时所见所闻的自然美景,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对自己的描写和反思,也表达了诗人对自身的不满和对未来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