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嫁团圞了尚平,随缘杖笠此身轻。
声闻久断逃禅地,云水偏谐出世情。
烧后丹霞无佛在,种来白社有莲生。
相逢松下浑忘语,仁者宁劳问姓名。

【注释】

  1. 团圞:婚嫁。
  2. 具德和尚:指灵隐寺的僧徒。
  3. 杖笠:僧人常带的行装,杖是手杖,笠是斗笠。
  4. 声闻:佛教术语,意指听闻佛法。
  5. 出世情:佛教中的超脱世俗之情。
  6. 烧后丹霞:即烧后的红莲,象征出世的莲花。
  7. 白社:佛教中净土宗的别称,以白色为净界之色。
  8. 仁者宁劳问姓名:仁者(有道德修养的人)何必劳烦询问姓名。

【赏析】
《灵隐寺遇具德和尚》是唐代诗人王维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宁静淡雅的山水画卷,展现了禅意与超脱的生活态度。

首句“婚嫁团圞了尚平”,描述了一种平和的婚后生活状态,用“团圞”形容婚姻生活的和谐美满,而“尚平”则暗示了这种生活的平静稳定。这里的“婚嫁团圞”并不是指实际的婚姻状况,而是借用来形容一种理想化的、理想的夫妻关系,即夫妻之间和睦相处,没有争执和纠纷。

第二句“随缘杖笠此身轻”,则是表达了一种随遇而安的生活态度。这里的“随缘”并非完全消极地接受命运的安排,而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同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自由。而“杖笠”则是一种简单的行旅方式,代表着一种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通过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生活的淡然和超然,以及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理解。

第三句“声闻久断逃禅地”,则是表达了一种远离尘嚣、追求心灵宁静的态度。这里的“声闻”可以理解为听闻佛法、领悟真理的意思。而“逃禅地”则表示逃避世俗的纷扰,寻求心灵的安宁。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于佛法的理解和实践,也反映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第四句“云水偏谐出世情”,则是描绘了一幅云游四海、随遇而安的生活画面。这里的“云水”象征着飘渺、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而“出世情”则表明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理念。这种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独特理解,也反映了他对于佛法的深刻领悟。

第五句“烧后丹霞无佛在”,则是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禅宗思想。这里的“烧后”可以理解为火烧之后的景象,象征着一切事物的无常和变化;而“丹霞”则是指红色的山石,象征着佛教中的净土世界。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禅宗思想,认为万物都是虚幻的,只有内心的清净和宁静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第六句“种来白社有莲生”,则是一种寓意深远的禅宗思想。这里的“白社”可以理解为佛教中的净土世界,是一种充满祥和、安宁的理想境界;而“莲生”则是指莲花生长的过程,象征着纯洁、高雅的品质和精神风貌。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于净土世界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佛教中关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观念。

最后一句“相逢松下浑忘语,仁者宁劳问姓名”,则是表达了一种豁达、从容的生活态度。这里的“相逢”可以理解为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或知己;而“松下”则是指山林间的小屋,象征着隐居、清贫的生活状态。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同时也揭示了他对于名利看淡、追求内心平静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态度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淡然、超然和深邃的理解。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佛教禅宗思想的核心观念,即追求内心的清净和宁静,超越物质世界的纷扰和痛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