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轻红上海槎,似携胡粉媚朱厓。
涂林春色沾微醉,午日罗巾浣薄霞。
心忆饼师潮晕颊,人怜宜子黛如花。
生憎太赤施朱少,襞绉无须著绛纱。

【解析】

此诗写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粉红”二字,点出石榴花的娇丽色彩,为全诗定下基调。“万里轻红上海槎”,写石榴花的颜色,用上海槎的比喻,写出了石榴花的娇嫩,也写出了诗人对石榴花的喜爱。“似携胡粉媚朱厓”,写石榴花开时,像带着胡地的色彩一样艳丽,写出了其色彩的丰富和美丽。“涂林春色沾微醉”,“涂林”指花林,是作者游历的地方,春天的景色使作者陶醉。“午日罗巾浣薄霞”,“午日”指初夏时节,“罗巾”指丝织品做成的头巾,这里指头上戴的纱巾,“薄霞”指云彩。“午日”即“午时”,中午的意思,“薄霞”指晚霞,“午时”与“薄霞”相对,突出了时间之早。“午日罗巾浣薄霞”,描写了一个清晨游人早起梳洗、欣赏美景的情景。“心忆饼师潮晕颊,人怜宜子黛如花。”“饼师”是指卖糕点的师傅,“宜子”是形容女子容貌端庄秀丽。“心忆饼师潮晕颊”,“心忆”指思念,“饼师”指糕点师傅,“潮晕颊”指脸颊上泛出了潮红,写出了女子的美丽。“人怜宜子黛如花”。“宜子”是形容女子容貌端庄秀丽,“人怜”指人们怜爱,“黛如花”指女子的眉毛像花朵一样美丽。“生憎太赤施朱少”,这句是写石榴花颜色过于鲜艳,而自己却不喜欢,因为自己的脸色偏白,所以讨厌过重的颜色。“生憎”是讨厌的意思,“施朱”指涂胭脂,“太赤”指颜色太过于红艳,“生憎太赤施朱少”,是对自己肤色的自谦之词。“襞绉无须著绛纱”,“襞绉”指皱褶,“绛纱”是绛红色的丝织品制成的纱巾,这里指头巾。“襞绉”与“无须著绛纱”相对,写出了自己不喜欢浓妆艳抹,更喜欢自然朴素之美。“生憎太赤施朱少”“襞绉无须著绛纱”,这两句是说:我讨厌过分鲜艳的颜色,更讨厌没有装饰的自然之美。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春日游园的诗作,描绘春光美景,抒发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首联:“粉红石榴花,万里轻红上海槎。”起韵明快,一开篇就以“粉红”二字勾勒出了石榴花开的鲜艳色彩,同时,用“上海槎”这一比喻,将石榴花的娇嫩生动地刻画出来。

颔联:“似携胡粉媚朱厓,涂林春色沾微醉,午日罗巾浣薄霞。”这是对石榴花开景象的具体描绘与赞美。“似携胡粉媚朱厓”运用了夸张手法,将石榴花开时的艳丽色彩比作携带了胡地的色彩一般,既生动形象的描绘了石榴花的色彩斑斓,又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美景的喜爱之情。“涂林春色沾微醉”,通过“沾”字的运用,表现出了春天的气息和石榴花带给人们的愉悦感,使人仿佛置身于春意盎然的环境之中。“午日罗巾浣薄霞”,描写了一个清晨游人早起梳洗、欣赏美景的情景。“午日”指的是中午的时间,“罗巾”指的是头巾,“浣薄霞”则是指洗涤云朵。这四句诗通过对石榴花盛开的景象以及游人的早晨活动的描绘,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画面。

颈联:“心忆饼师潮晕脸,人怜宜子黛如花。”这两句诗进一步展开了对游园情景的描绘。“心忆饼师潮晕颊”,这里的“饼师”指的是卖糕点的师傅,“潮晕脸”则是用来描述女子脸颊因激动或高兴而呈现出的红润之色。这两句诗通过描绘游人对于卖糕点师傅的感激以及对其美貌的赞美,进一步表现了游园的乐趣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人怜宜子黛如花”,这里的“宜子”是对女子美貌的一种赞誉,“黛如花”则是形容女子的眉毛如同花朵一般美丽。这两句通过赞美女子的美丽,进一步衬托了游园中的美好景象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尾联:“生憎太赤施朱少,襞绉无须著绛纱。”这是诗人在游园过程中的所感所想,也是他对石榴花颜色及自己的外貌特征的反思。“生憎太赤施朱少”,这句话中的“生憎”表示厌恶,“太赤施朱少”则是形容石榴花的颜色过于鲜艳而自己却不太喜欢。通过这句话的表达,诗人不仅展示了自己对于美的独特品味,更表达了他对于过度追求外在美的批判和思考。“襞绉无须著绛纱”,这句诗通过对比自己不喜欢浓妆艳抹、更喜欢自然朴素之美的态度,再次强调了他对于美好事物的独到见解和审美标准。

整首诗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也抒发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珍视之情,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且富有诗意的佳作。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