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高人不寐,惜别问天明。
未尽来时意,还牵去后情。
鸡鸣愁听雨,钟喨喜占晴。
百虑心俱满,因怜世路轻。
《之雷应山》
注释:
之雷应山(地名,位于今中国安徽省)
山高人不寐(形容人因为高处而失眠)
惜别问天明(珍惜离别时刻并期待早日重逢)
未尽来时意(未能尽情享受过去的时光)
还牵去后情(牵挂着离去后的思念之情)
鸡鸣愁听雨(听着鸡鸣声却感到忧愁)
钟鎝喜占晴(钟声预示晴朗天气时感到高兴)
百虑心俱满(各种忧虑使心情都充满了)
因怜世路轻(感叹世间的艰辛与沉重)
译文:
我来到雷应山,身处高山却无法入眠。
珍重我们的离别,期待早日再见的明天。
没有尽情享受我们在一起的时刻,总是在怀念。
每当听到鸡鸣声,我都会感到悲伤和忧郁。
每当听到钟声,我都会为即将到来的晴朗天气而感到欣喜。
各种忧虑填满了我的心头,使我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怜悯。
赏析:
这是一首表达离别情绪的诗,诗人通过对山、夜、鸡鸣、钟声等自然景象和日常事物的描绘,展现了自己对别离的深切感受和对未来重逢的期待。
首句“山高人不寐”直接点明了诗人因身处高远之处而难以入眠,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然的敬畏。
“惜别问天明”表达了诗人对离别时刻的珍惜和对未来相见时间的渴望,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感。
“未尽来时意”和“还牵去后情”两句揭示了诗人对过去的留恋和对离去后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不舍。
“鸡鸣愁听雨,钟喨喜占晴”则通过鸡鸣和钟声的象征意义,传达了诗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情感变化,展示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百虑心俱满,因怜世路轻”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种种烦恼和痛苦的感慨,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深眷恋和对未来重逢的热切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