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游登四明,回望天台峰。
苍茫见远色,积翠浮遥空。
维时凝雪霁,石窗晓玲珑。
高寒心骨清,炫耀目力穷。
八表降云气,万里来天风。
想像琼台观,杳在丹霞中。
归来愿游览,及此春花红。
真源隔迷途,旷绝不可通。
烟萝冷秋月,夜雨鸣梧桐。
梦寐发幽感,徒嗟尘累蒙。
王子吹笙侣,高情谅谁同。
清言契夙心,奋策得所从。
振衣石梁上,思蹑飞仙踪。
飘飖从遐观,不必升华嵩。
佳游复我愆,有怀郁忡忡。
犹怜双飞鹤,来候岩前松。
【注释】
- 昔游登四明:从前曾游览过四明山。
- 回望天台峰:回头望去,天台山的峰峦。
- 积翠浮遥空:浓绿的树木漂浮在遥远的天空中。
- 维时凝雪霁:当时正遇天气晴朗,雪气已经凝聚消散。
- 石窗晓玲珑:石制的窗户在清晨时分显得晶莹剔透。
- 心骨清:形容心境清明,精神振奋。
- 炫耀目力穷:使眼睛看得发花。
- 想像琼台观:想象着像琼台这样的仙境。
- 杳在丹霞中:杳无人烟,在丹霞山中隐没不见。
- 归来愿游览:归来时愿意游览这春色满园。
- 真源隔迷途:真正的源头被迷失的道路隔断。
- 旷绝不可通:旷远隔绝,无法通行。
- 夜雨鸣梧桐:夜晚的雨声在梧桐树上鸣叫。
- 梦寐发幽感:在梦中感受到幽深的感触。
- 徒嗟尘累蒙:只能感叹被红尘所累。
- 王子吹笙侣:王子吹奏笙曲的同伴。
- 清言契夙心:清新的话语与自己的夙志相合。
- 振衣石梁上,思蹑飞仙踪:整理衣冠,登上石梁,想着要追风而上,追随仙人的踪迹。
- 飘飖从遐观:飘飘然地从远处的观景台上眺望。
- 不必升华嵩:不必到高山上去。
- 佳游复我愆:美好的旅行又错过了我的心愿。
- 有怀郁忡忡:心中怀着深深的忧郁。
- 犹怜双飞鹤:还怜爱那双双飞翔的鹤。
- 来候岩前松:它们来探望岩石前的松树。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王籍在唐高宗显庆年间(656—661年)任南浦县令期间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隐居生活的追求。全诗以记叙为主,描写了登山望远、观赏美景、聆听秋雨等场景,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美丽的自然世界,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美好。同时,诗歌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忧愁和孤独,以及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开头两句“昔游登四明,回望天台峰”,回忆了作者过去攀登四明山、眺望天台山的经历。这两句诗不仅为下文的描写打下了基础,也为整个诗歌增添了一份怀旧之情。接着,“苍茫见远色,积翠浮遥空”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四明山的景色。这里的“苍茫”、“远色”和“积翠”、“遥空”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四明山的高远和壮美,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然后,“维时凝雪霁,石窗晓玲珑”两句则描述了天气晴朗时,石制窗户清晰透明的情景。这里的“凝雪霁”、“晓玲珑”等词语既描绘了天气的变化,也展现了石窗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接下来的六句诗,诗人继续描绘了自己在四明山的所见所闻。“高寒心骨清,炫耀目力穷”两句表达了在高寒环境中,诗人心情愉悦、精神振奋的感受;而“八表降云气,万里来天风”两句则描绘了四周天空中飘荡的云气和来自远方的风,给人一种开阔的视野和深远的想象空间。接着,“想像琼台观,杳在丹霞中”两句,诗人幻想自己能够抵达传说中的琼台仙境,虽然它隐没于丹霞之中,但依然充满了神秘和吸引力。最后,“归来愿游览,及此春花红”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旅行的期待和对春天美景的欣赏之情。整首诗通过描绘四明山的自然风光和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诗人通过对四明山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感受和情感变化。从一开始的登山望远、观赏美景,到后来的寂寞与忧愁,再到最后的期待和向往,诗人的情感经历了起伏和转变。这种情感的变化使得诗歌更加富有层次和深度,也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同时,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表达,也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实、立体的形象,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