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即长道,棹舟越广川。
悠悠欲何适,自谓将登天。
飘飖广莫风,浩荡沧溟烟。
下上九万里,瞬息心茫然。
远游良未遂,于焉暂周旋。
空山积春雨,莱草生石田。
矫首望天末,倦翮思孤骞。
【注释】
①驱车:驾车。长道:漫长的道路。
②棹舟:划船。越广川:渡过宽广的河流。
③悠悠:渺远的样子。欲何适:想到哪里去?
④自谓:自称。将登天:好像要飞升上天。
⑤飘飖:形容风力强劲,也指飞扬。广莫风:即广风。
⑥浩荡:广大无边的样子。沧溟:大海。
⑦下上九万里:上下飞行了九天。
⑧瞬息:一会儿的时间。心茫然:心迷惘。
⑨远游:指远离尘世的旅行。良:很,十分。未遂:未能成功。
⑩于焉:何处?暂周旋:暂时逗留一下。
⑪空山:空旷的山。积春雨:积存着春天的雨水。莱草:香草。生石田:生长在石田里。
⑫矫首:抬头仰望。天末:天的边际。倦翮(hé):疲惫的鸟羽。思孤骞(qiān):想念高飞的鸟儿。
【赏析1】
《述怀赠知己》是一首写诗人壮志难酬、有志不遂的抒情诗,全诗以飘逸超旷、雄奇豪放的笔触,抒写了诗人的胸怀与抱负,表现了一种“乘风翻翔”的豪情,表达了他渴望建功立业、一展鸿图的迫切心情。
开头两句:“驱车即长道,棹舟越广川。”写诗人策马扬鞭,驾着马车,沿着漫长的官道,又划着一只小船,横渡宽阔的河流,开始了长途跋涉的旅行。诗人的这一行程,既写出了他急于求见知己的急切心情,又表现出他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豪迈气概。“驱车”“棹舟”,是诗人的两种行动。这两句话用对偶句式,把“驱车”“棹舟”这两个动作连在一起写,显得节奏鲜明,富有韵律感。
第三、四句:“悠悠欲何适,自谓将登天。”诗人在行进中,想到自己此行的目的是什么,是到什么地方去。“欲何适”,即想要到哪里去。这里说诗人不知自己的目的地在哪里,因而产生了一种迷茫和怅惘的心情。“自谓将登天”,是说诗人自以为这次旅行会像登上天空一般,大有作为。这两句诗虽然流露出诗人对前途充满希望的心情,但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前途的渺茫和不安。
五、六句:“飘飖广莫风,浩荡沧溟烟。”这两句描写旅途中所见的景色,进一步渲染了诗人那种飘飘欲仙、欲凌霄汉的豪情壮志。“飘飖”是形容风力强劲,也指飞扬。“广莫风”,即北风。“浩荡”是形容水势广大无边。“沧溟”指大海。诗人在这里运用夸张手法,把自然界中的风和海描绘得气势磅礴,气象万千。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诗人所乘之车的行驶状态,而且把诗人内心的激动、兴奋之情也表现出来了。
接着写诗人继续向前飞行,已越过九天之上:“下上九万里,瞬息心茫然。”这两句诗写诗人飞行的高度很高,速度极快,时间很短促,因而使诗人感到迷惘、茫然,甚至不知身在何处了。诗人用一个“瞬”字来表示时间的短暂,把诗人内心的迷惘、茫然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过片之后,又写诗人在茫茫天地之间,一时找不到归宿之所:“远游良未遂,于焉暂周旋。”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这次旅行尚未达到目的,只好暂时在一个地方停留下来。“于焉”是“于是”的意思,“暂周旋”是暂时逗留一下的意思。这两句诗既表明了诗人此次旅行尚未成功,又表现了诗人仍然壮志不已、雄心未泯的精神状态。
最后两句“空山积春雨,莱草生石田。”诗人看到山间积存着春天的雨露,绿草生长在石田里,便想到自己长期漂泊在外,不能为国效力,心中不禁有些感慨:“矫首望天末,倦翮思孤骞。”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诗人抬头仰望天际,看到鸟儿振翅高飞,而自己却像这只疲倦的鸟一样,只能望着天空发呆。这两句诗既是诗人对自己的处境的感叹,也是诗人对自己不能实现抱负的惋惜之情的抒发。
全诗语言明快流畅,形象生动逼真,意境开阔雄浑,充分显示出诗人豪放不羁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