秣陵佳丽地,况乃霜信初。
蟋蟀吟井干,白露泫玉除。
天阶爽籁静,游子行曳裾。
寄语都人士,拭目观璠玙。
《山中送冯岱宗游留都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高适的作品。原文如下:
秣陵佳丽地,况乃霜信初。
蟋蟀吟井干,白露泫玉除。
天阶爽籁静,游子行曳裾。
寄语都人士,拭目观璠玙。
注释:
- 秣陵:今江苏南京,古称金陵。
- 霜信初:指秋霜降临的消息刚刚传来。
- 蟋蟀(xīshè):一种昆虫,鸣声凄厉,古人常用它来比喻悲凉的声音或事物。
- 井干:古代的一种井栏。这里用来形容秋天的井台,井边有树叶落在上面,发出沙沙声。
-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露水凝结成白色,故称。
- 天阶:皇宫的台阶。
- 爽籁(suànlài):清凉寂静的音乐。
- 曳裾(yìjū):拖着长袍下摆。形容人走路的样子。
- 璠玙(fánmí):美玉,这里比喻贤才。
赏析:
这首诗是高适在秣陵(今江苏南京)送别朋友冯岱宗时所作。诗中描绘了秋天的景色和冯岱宗离去时的情景,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期许。
首联“秣陵佳丽地,况乃霜信初”,诗人开篇便赞美了秣陵的美景。这里的“佳丽地”意味着美丽而富有魅力的地方。而“霜信初”则是指出了秋霜降临的消息刚刚传来,暗示着季节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这两句诗既展现了秣陵的自然之美,也为下文的离别之情埋下了伏笔。
颔联“蟋蟀吟井干,白露泫玉除”,诗人转而描述了秋天的另一种景象。蟋蟀在井台上鸣叫,露水在地面上闪烁,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具体的景物描写,增强了诗的画面感和情感表达。同时,也与前两句的赞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得诗人的情感更加丰富多变。
颈联“天阶爽籁静,游子行曳裾”继续描绘了送别的场景。诗人站在皇宫的台阶上,听着爽朗的音乐,看着远方游子离去的身影。这两句诗不仅展现了皇宫的宏伟壮丽,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无奈。
尾联“寄语都人士,拭目观璠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诗人在这里向京城的人们发出邀请,让他们拭目以待,看看冯岱宗这样的贤才吧。这不仅是对冯岱宗的赞誉,也是对其他人才的期待和鼓励。
这是一首充满诗意和情感的诗歌。诗人通过对秣陵美景的描绘、对秋天变化的感悟以及送别情景的再现,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祝福和期许。同时,也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