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步行相半,山回径转幽。
野亭渔并席,官渡马同舟。
树古根盘道,桥崩石咽流。
日斜人境寂,谷鸟转啾啾。
【注释】
归宗岩:在广东新会县西北。
舆行:坐车行走。行相半:指行程的一半,即四分之三。
山回径转:指山势蜿蜒曲折,道路迂回曲折。
野亭:指郊外的亭子。并席:并列坐在一起。
官渡:官道上的渡口。马同舟:指官道上骑马的人和乘船的人。
树古根盘道:指树根盘绕在山间道路上,形成奇特景观。石咽流:指石头堵塞了流水。
日斜人境寂:太阳西斜,人声寂静。
谷鸟转啾啾:山谷中的鸟儿鸣叫不停。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作者于唐大历四年(公元769年),由岭南经桂林、梧州赴广州途中所作。全诗描绘诗人沿途所见景物,以及由此引起的联想,抒发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之情。
第一联“舆步行相半,山回径转幽。”描写诗人乘坐车辆行进时,一半路程是山路,另一半路程是平路,山势回环曲折,道路幽深。此联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旅途的大致轮廓,为后文展开提供了背景。
第二联“野亭渔并席,官渡马同舟。”进一步描绘了沿途的景色。在野外的亭子里,人们聚集在一起,有的在钓鱼,有的在打牌;而在官道上,骑马的官员们与乘船的人并行。此联通过对比,展现了旅途中人与自然、社会的不同生活场景,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第三联“树古根盘道,桥崩石咽流。”描述了沿途的自然景观。树根盘绕在山间道路上,形成了奇特的自然景观;而桥梁崩塌,水流变得急促,发出呜咽的声音。此联通过对自然景象的具体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第四联“日斜人境寂,谷鸟转啾啾。”描绘了日落时分,人迹罕至的山谷里,鸟儿鸣叫声此起彼伏的情景。此联通过对声音的描绘,营造了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第五联“日斜人境寂”紧承上句,写傍晚时分,人踪杳然的景象。此时,夕阳西下,天边渐渐昏暗下来,整个山谷显得更加寂静。此联通过对时间和环境的描述,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沉的气氛,使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第六联“谷鸟转啾啾”则是对前一句中“谷鸟”这一意象的延伸,描绘了山谷中鸟儿欢快地鸣叫的情景。此联通过对声音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欢快而生机勃勃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与活力。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成功地塑造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同时,诗人也通过对比、象征等手法,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之中,使整首诗富有哲理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