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多蚊母,秋成半芋魁。
寄桑传酿法,文石中碑材。
戍饷资桥税,山田仰粪灰。
广南商贩到,盐厂雪盈堆。

《桂林风谣二首 其一》的原文如下:

夜坐多蚊母,秋成半芋魁。

寄桑传酿法,文石中碑材。

戍饷资桥税,山田仰粪灰。

广南商贩到,盐厂雪盈堆。

接下来是对这首诗进行翻译和赏析:

诗句翻译

  1. 夜坐多蚊母 - 夜间坐在室内,被蚊子困扰(注:此处“蚊母”可能指的是蚊虫或蚊子)。
  2. 秋成半芋魁 - 秋天收成的芋头有一半是多余的(注:“魁”通常指芋头的顶部,这里可能表示芋头收获时的一部分未被充分利用)。
  3. 寄桑传酿法 - 利用桑树来制作酒或酿造方法(注:此句可能涉及传统酿酒技术或农业副产品利用)。
  4. 文石中碑材 - 在文石中开采的碑石材料(注:文石可能指石灰石,而“碑材”则指用于雕刻碑文的石材)。
  5. 戍饷资桥税 - 为军队提供物资,桥梁建设需要税收(注:“戍饷”指为守卫边疆的军队提供的物资,“桥税”可能指桥梁修建所需的税款)。
  6. 山田仰粪灰 - 依赖山上农田产生的粪便(注:“田”指农田,“粪灰”指农作物秸秆或动物粪便经过燃烧后的灰烬)。
  7. 广南商贩到,盐厂雪盈堆 - 来自广东南部的商人来到此地,盐厂里堆满了雪白的盐(注:“广南”泛指广东南部地区,“商贩”指商人,“盐厂”指食盐生产场所,“雪盈堆”形容数量之多如雪一般堆积)。

赏析:《桂林风谣二首 其一》描绘了诗人观察自然景象和社会生活的细节,通过具体的生活元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状态。诗中通过对夜生活、农业生产、商业贸易以及盐业生产的详细描述,展现了明代广西地区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色。诗人以简练的语言捕捉了日常生活的片段,使读者能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略到地方文化的独特魅力。此外,诗人通过使用生动的形象和质朴的语言,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景物的描写,更是一种情感的抒发,反映了诗人对于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明代广西地区的风土人情,还能体会到诗人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独特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