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乘传客,历险到殊方。
草长知烽息,民流属岁荒。
岩花薰涧壑,木叶堕衣裳。
何事秋风起,愁看白发长。
【注释】
天边乘传客:指从远方来的人。乘传客,指使者。
历险到殊方:经历了许多艰险才到达遥远的地方。殊方,指云南。
草长知烽息:草木茂盛时,烽火已熄灭。
民流属岁荒:人民流离失所,年年遭饥荒。
岩花薰涧壑(hè):岩石上生长的兰花飘香,沁人心脾。涧壑,指山间沟壑。
木叶堕衣裳(yì),木叶落下来打湿了人的衣衫。
何事秋风起,愁看白发长:为什么偏偏是秋风起的时候让人感到愁苦?因为看到自己头上已经生出白发了。
赏析:
这首诗作于作者晚年,当时作者因受排挤被贬谪为龙标尉,途经贵州、广西边境,一路风尘仆仆,十分辛苦。这首诗就是作者在赴龙标途中所作。全诗四句,写景抒情,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国事、家事、身事的无限忧思和深沉感叹。
开头两句“天边乘传客,历险到殊方”,描绘出一幅苍茫雄劲的边塞景象,点明题旨。“乘传客”即驿使,说明诗人远道而来,跋涉万里,经行险地。“历险到殊方”一句,既写出路途之艰难,又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崇高精神。这两句诗以简洁的笔墨勾勒出诗人的行程,为下面写沿途所见景色作了铺垫。
“草长知烽息,民流属岁荒”。诗人来到云南,发现当地战火不断,人民生活困苦,连年遭受饥荒。这里,诗人用“草长”和“烽息”这两个形象鲜明的意象,巧妙地烘托出边关战事频繁,烽火连天的紧张气氛,同时暗示出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而“民流属岁荒”一句更是直抒胸臆,将诗人心中对百姓疾苦的关切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两句“岩花熏涧壑,木叶堕衣裳”,诗人转而描绘了沿途所见的美景。岩花、涧壑、木叶等景物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面。然而,在这美好的景色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哀愁。这两句诗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以及对于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感慨。
最后两句“何事秋风起,愁看白发长”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在经过漫长的旅途之后,终于来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此时的他已经是满头白发,不禁感慨万分。这两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揭示了他内心对于时光流逝、岁月无情的深刻感慨。同时,这也是诗人对自己一生经历的总结与反思。
这首诗通过对诗人在旅途中所见所感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壮美而忧伤的边塞画卷。诗人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将边塞风光和民间疾苦融为一体,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高超的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