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出虚榭,停杵登西楼。
月色烂如昼,千山今夜秋。
游子不顾返,时节空淹留。

【注释】

  1. 捣衣:即“捣衣曲”,是古代民间流行的一首曲调,用来表现妇女捣衣的情景。出虚榭:指走出空旷的楼阁。西楼:在长安城西边,指高楼。停杵:把槌子停下来,指停下捣衣的工作。登:登上。
  2. 月色烂如昼(yǒu):形容月光皎洁明亮。烂:同“朗”。
  3. 千山:指众多的山峰。今夜秋:指今晚秋天。
  4. 游子:指在外作官的人。不顾返:不回还,即不回家。
  5. 时节:时令,节候。空:徒然,白白地。淹留:停留、逗留。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天宝三年(744)秋天,是李白在长安为官时所作。前四句描写了诗人夜晚捣衣的情景;后四句则抒发了游子不能及时回家的愁绪。全诗情景交融,意境开阔,风格清丽。
    第一、二句写诗人捣衣时的景象。“捣衣出虚榭”,“虚榭”即高楼上的亭台。捣衣本是女子的事,诗人却用男子的形象来代替,这大概是为了突出主题。“停杵登西楼”,“杵”是捣布的工具,捣衣时须将杵停下,所以“停杵”也是指诗人停下手中的活计,“登西楼”则表明他正登上楼台准备捣衣。这里既写了捣衣的时间和地点,又暗示了捣衣的目的。“月色烂如昼”(月光明亮如白昼),这是诗人眼中的月色,也是他对捣衣女们深情厚谊的表现。“千山今夜秋”,诗人以“千山”来形容秋夜的月色,形象而生动,使整个画面显得更加明快。此二句描绘了一幅宁静、美丽的夜晚景象,烘托出了捣衣这一活动的温馨气氛。从“月色烂如昼”可以联想到“明月几时有”,从“千山”可以想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第三、四句则是诗人的内心独白。“游子不顾返”,是说游子(在外做官的人)不顾家庭团聚,不回家乡。“时节空淹留”,意思是说时光白白地流逝,岁月蹉跎。这两行诗反映了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因远离家乡而产生的惆怅和无奈的心情。
    这首诗语言朴实自然,不加雕琢,但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无限眷恋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