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夕将天兵,闻已度淮水。
黎庶仰虹霓,雨雪何不止。
北军利高亢,值此非所喜。
行师有纪律,日须五十里。
南风吹铁衣,却走泥没趾。
锈涩剑锋回,塺疏弓力弛。
况不便舟船,经涉殊未已。
指日布阳春,顽阴悉飘委。

日夕将天兵,闻已度淮水。

黎庶仰虹霓,雨雪何不止。

北军利高亢,值此非所喜。

行师有纪律,日须五十里。

南风吹铁衣,却走泥没趾。

锈涩剑锋回,塺疏弓力弛。

况不便舟船,经涉殊未已。

指日布阳春,顽阴悉飘委。

【注释】:

日落时分将要率领天兵出征,听说已经渡过淮水;百姓仰望天空盼望军队的到来,然而雨雪不停降下;北方的军队喜好高昂的士气,但此时出征并不合时宜;行军必须严守纪律,每天必须行进五十里路;南方的风把将士们的铠甲吹得生满了铁锈,使得他们难以前进,剑锋也变得迟钝,箭矢失去了应有的威力;更何况现在又不便于乘坐船只,所以行军的道路十分艰难;期待着早日能够大展宏图,使那些顽固阴郁的敌人全都溃败投降。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创作的。他当时任左拾遗,因直言进谏而遭贬官。这首诗就是他在途中写的,抒发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

第一句“日夕将天兵”,描绘了诗人出征的情景。这里用了“日夕”一词,既表现了时间的紧迫性,又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性。

第二句“闻已度淮水”,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战争结果的担忧。这里的“闻”字,不仅表示听到消息的意思,还隐含着对战争进程的关注。

接下来四句,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述了战争的情况。其中“黎庶仰虹霓”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人民对战争的态度。而“雨雪何不止”一句,则反映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第五、六句则是对军队的描述。“北军利高亢”一句,既表现了敌人的狡猾,也体现了我军的坚韧不拔。而“值此非所喜”一句,则揭示了我军出征的原因和动机。

第七、八句则是对行军纪律的要求。“日须五十里”一句,强调了行军的速度和效率;而“南风吹铁衣,却走泥没趾”一句,则生动地描绘了士兵们艰苦的行军过程。

第九、十句则是对战争前景的展望。“指日布阳春”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胜利的信心;而“顽阴悉飘委”一句,则预示着敌人将会被击败。

整首诗通过对战争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战争的厌恶和反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