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教千年运,春秋一亩宫。
明禋荐绿藻,遗响拂丝桐。
地远人多朴,中孚物自融。
乘桴非有托,兹意郁冲冲。

【注释】

声教千年运:声教,教化;运,运行、运转。指教化在千年中流传。

春秋一亩宫:春秋,指春夏秋冬四季;一亩宫,指一个庭院。这里用春秋比喻四季。

明禋荐绿藻:明禋,祭祀时焚烧香火;绿藻,指绿色的水草。这里用祭祀时献上绿藻比喻为政者对百姓的恩泽。

遗响拂丝桐:遗响,遗留下来的声音;拂,擦。意思是说,这些美好的声音像丝竹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能够拂过人心,让人感到愉悦。

地远人多朴:指远离京城的人朴实无华,不追求奢华。

中孚物自融:中孚,诚信;物,事物;自融,自己交融。这里指事物之间的和谐相处。

乘桴非有托:乘桴,乘船渡河;非有托,不是有所依托。这里指没有可以依靠的地方,只能自己独立生活。

兹意郁冲冲:兹,此;郁,充满;冲冲,形容心情激愤。这里指作者的心情充满激愤之情。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韩愈的《太平学舍八首》中的第四首。全诗通过对“声教千年运”、“春秋一亩宫”等词句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古代政治清明、社会安宁的美好回忆和向往之情。同时,诗人也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不满。

诗的前两句“声教千年运,春秋一亩宫”,通过赞美古代的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宁,表达了诗人对古代社会的怀念之情。诗人认为,自古以来,统治者都能以德治国,推行仁政,使得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而这种美好的历史时期,正是诗人所怀念和向往的。

诗的中间两句“明禋荐绿藻,遗响拂丝桐”,则进一步描绘了古代政治清明的社会景象。诗人通过对祭祀时的献礼和音乐的描述,展现了古代社会对于文化的重视和尊重。这种文化氛围,使得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能感受到社会的和谐与安宁。

诗的后两句“地远人多朴,中孚物自融”,则从社会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诗人对古代社会的评价。诗人认为,由于当时的政治清明和社会稳定,人们过着简朴的生活,不需要过多的物质享受。而且,由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们之间也能够相互理解和信任,使得整个民族更加团结。

诗的最后一句“乘桴非有托,兹意郁冲冲”,则是诗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感慨。诗人认为,现在的社会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繁荣昌盛,但实际上却充满了矛盾和冲突,需要更多的人去关注和解决。因此,诗人感叹自己身处乱世,无法找到可以依靠的地方,只能独自面对现实。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政治清明和社会安宁的回忆和向往,以及对现实社会的忧虑和不满的表达,展现了诗人韩愈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