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岭登秋杪,衰年感物华。
一尊同报节,四海正为家。
幽洞松宜月,新亭竹胜花。
酒阑还惜别,馀兴浩无涯。
【注释】
次韵东桥方伯九月八日万松山亭邀饮夜归:东桥方伯指张元干,九月八日为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在宋代,此日有登高饮酒之习。方伯即方镇,是宋朝对州郡最高长官的称呼,这里借指张元干。万松山亭是当时著名的赏菊地点。酒阑:指饮酒结束。
【译文】
登上高岭秋色最深处,年老体衰感慨时物变迁。
一樽美酒同庆佳节,四海一家正为天下太平。
幽深洞府松树适合月照,新建的亭子竹子胜过花朵。
酒尽离别,余兴浩荡无边无际。
【赏析】
《醉花阴》,又名《霜花腴》、《红萸香》、《秋蕊香》等。原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因词中多咏桂花、菊花,故又名《桂枝香》、《萱花序》、《惜黄花慢》等。其代表作为柳永《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这首词作于公元1902年(宋高宗建炎二年)中秋时节,作者任浙江东路兵马钤辖期间。当时张元干的方伯(相当于节度使)正在绍兴主持抗敌活动,他邀集诸将举杯痛饮,共庆佳节,以期振奋抗金将士的精神。作者也应邀赴宴。
“高岭登秋杪”,起笔就写登高临目所见,点出时间与季节。“秋杪”即秋天的尽头,是说秋季已到深秋。“高岭”是登高之处。“秋杪”是写景的着眼点。
“衰年感物华”,紧承上句。“物华”是景物,指自然万物。“衰年”是衰老之年。这里,既是实写,也是虚写;既是写实,又是寓情。作者自谓年事已高,但壮志未酬。他虽身居高位,却仍念念不忘抗金复国的大业,因而登高望远,触景生情,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分。这是第一层。
“一尊同报节,四海正为家。”这两句紧承上句而来。“一尊”即一杯。“报节”即祝贺节日之意。“四海”即天下。“为家”即安身立命之意。这二句写登高临目所见,点出时间与季节,以及登高的目的和愿望。“一尊同报节”,意思是说,我与大家一同庆祝佳节,祝愿天下太平。“四海正为家”,意思是说,我愿四海之内都成为我们的家园,使中原早日光复。这二句是写登高目的和愿望,是全词主旨所在。
“幽洞松宜月,新亭竹胜花”,这两句是写景。“新亭”是作者所住的地方。“竹胜花”是说竹林比花更美丽。“宜月”、“胜花”都是写景,但各有侧重:“宜月”,“宜”字强调了“幽”字;“胜花”则突出了“新”字。这二句是写景,但并非纯客观描写,而是融情入景。作者既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又见物思人,想到自己报效祖国的志向不能实现,因而十分感慨。这二句是写景,也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
“酒阑还惜别,馀兴浩无涯。”最后两句是写景,也是作者感情的自然流露。“酒阑”指喝酒喝够了为止。“馀兴”是说剩下的兴致。“浩无涯”意思是说浩如烟海,没有边沿。作者虽然酒足饭饱,但仍然依依不舍,不愿离去。这是因为他心系国事,身负重任,时刻不忘恢复中原之志。因此,尽管已经喝得有点醉意,但仍感到兴致勃勃,心情难以平静。这二句是写景,同时也是作者的感情流露。
全词从登高望远、饮酒助兴写起,最后以酒阑惜别的意境收束。中间部分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民族英雄事业的追求。全词情景交融,意境优美,风格清新婉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