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城三十里,野寺鄮山桥。
废垒官奴县,残碑至正朝。
青山来欲暮,秋水未全消。
坱北风烟𦂳,扁舟思寂寥。

【注释】

鄮山桥:即古鄮县的桥。

望城:指望城县,在今湖南长沙西南。三十里:望城距长沙约三十里。

野寺:指野寺,在今安徽潜山县西北。

废垒官奴县:废垒,指废掉的城池。官奴,指官吏的奴隶。

残碑:残毁不清的碑石。至正朝:元朝。

青山:指望城郊外的青山,因山势高耸,故名。欲暮:将要傍晚。

秋水:秋天的水色,这里指长江。未全消:还未完全消失。

坱北风烟𦂳(zhōu):坱,山坳,指青山的北面。风烟𦂳(zhōu):山风中飘来的烟雾。

扁舟:小船。

【赏析】

这是一首纪游诗。诗中描绘了诗人从望城到潜山的途中所见景物。

首句写望城三十里路外,一座荒废的寺庙——鄮山桥。“望城”是望城县的简称,位于湖南省长沙市西郊。据《一统志》记载,望城县在唐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改武安军为静江府,治所设于今长沙县东南,属潭州管辖。“鄮”字,在这里当指代“望”。

第二句说这座野寺在望城的西边。“废垒”,是指已经废弃不用的城墙和营垒。“官奴”,是泛称那些被当作奴隶驱使的人,这里指官府的役夫。“县”,是古制,相当于现在的乡或镇。“残碑”,指残破不清的碑石,可能是记叙某位官员政绩的石碑。“至正朝”,是元朝皇帝年号,从1341年开始,到1368年结束,前后共历时27年。

第三句写山中的青山,傍晚时分景色迷人。“来欲暮”,意思是山里的青翠之景,似乎就要到了傍晚的时候。“未全消”,说明青山依然郁郁葱葱,绿意盎然。“秋水”指的是长江的水色。“未全消”,既表现了长江水色之美,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第四句写山风中的烟云缭绕,给山林增添了几分朦胧的意境。“坱北风烟𦂳”,坱,同“嵾”,“嵾山”,即青山;“风烟𦂳”则形容风烟四起,云雾缭绕的景象。“坱北”,即青山北坡。“思寂寥”,意思是在山中的孤独寂寞之感。

这首诗的作者李孝光生活在元朝末年(1293-1351),是一位爱国诗人和文学家,他与当时许多文人一样,对国家的命运十分担忧,对人民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因此,他的诗歌常常流露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