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境在虚空,精蓝非有象。
群峭郁草木,孤峰宛相向。
绀蛤启壁扉,青鹓矗波浪。
晓云每四照,夕采倏万状。
入门罢经卷,耳目得恍旷。
叩彼天人师,三车为之障。
白拂费言诠,反以驱尘妄。
剖此何所归,一证雷音上。

【注释】

入度门:进入法藏寺。

灵境在虚空:佛祖的灵验境界是在虚空中。

精蓝:指佛堂,佛教用语。

群峭:众多山峰。

郁:茂盛。

绀蛤:青色的蛤壳。

璧扉:佛门之门,即寺院的大门。

青鹓:青鸾,传说中天上飞禽名。

霄:云霄。

万状:千万种变化。

白拂:白色的幡旗。

三车:佛家的三种车,即载着佛法的马车、牛车、羊车。

白拂费言诠:用白色的幡旗来说明佛法的道理。

剖此何所归:这里所说的是什么道理呢?

雷音上:佛法的最高境界就是“雷音”之上。

【赏析】

《入法藏寺题僧院壁》是唐代诗人贾岛所作的一首题咏寺庙墙壁的五律诗。此诗前四句为第一联,描写入寺所见景象;后四句为第二联,描写入寺后的所见所感。全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通过对法藏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思想的敬仰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氛围和人们追求精神上的寄托。

首联“入度门,灵境在虚空,精蓝非有象。”开篇点题,直接进入正题。“入度门”,即进入法藏寺。这里的“度门”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门,而是指通往法藏寺的道路或通道。“灵境在虚空”,意指佛祖的灵验境界是在虚空中存在的,而非实体存在。这一句通过对比现实与理想,表达了对于佛祖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于现实生活的不满和追求精神寄托的愿望。

颔联“群峭郁草木,孤峰宛相向。”继续描写入寺所见景象。“群峭”指的是众多山峰,它们郁郁葱葱,草木繁茂。这一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营造了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使人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美丽。而“孤峰宛相向”则形象地描绘了一座孤零零的山峰与周围的群山相对立的景象,这种孤独而又坚韧的形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

颈联“绀蛤启壁扉,青鹓矗波浪。”进一步展开对法藏寺的描述。“绀蛤”指的是青色的蛤壳,它被用来开启寺庙的大门。这里的“启壁扉”形象地描绘了法藏寺大门敞开的场景,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庄重的感觉。而“青鹓”则指青鸾,一种传说中的神鸟,它伫立在波浪之上,仿佛在守护着这片神圣的土地。这一句通过对法藏寺大门和青鸾的形象描绘,展现了寺庙的庄严与神圣气息。

尾联“晓云每四照,夕采倏万状。”描绘了日出和日落时分的景色。“晓云”指的是早晨的云雾,它常常出现在寺庙周围,给寺庙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四照”则形容太阳照射的角度和光线分布情况,给人一种明暗交错、层次分明的感觉。而“夕采倏万状”则描绘了夕阳下的景色,夕阳西下时,晚霞满天,色彩斑斓,给人一种壮丽而美好的感受。这两句通过对日出和日落时分景色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末联“入门罢经卷,耳目得恍旷。叩彼天人师,三车为之障。”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法的理解与体验。“入门罢经卷”,意指走进法藏寺后便放下经卷,不再执着于文字和理论。这里的“罢”字表示停止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于世俗纷扰的超脱态度。“耳目得恍旷”则形象地描绘出作者进入法藏寺后心境的变化,他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耳目变得明亮开阔。而“叩彼天人师,三车为之障”则是对法藏寺的赞美之词。“叩彼天人师”意指向佛法大师请教,寻求智慧和指导。这里的“天人师”是指佛法高深莫测的老师,他们具有超凡的智慧和深厚的修为。而“三车为之障”则形容佛法的力量强大无匹,能够驱散世间的种种烦恼和困惑。这一句通过对佛法的赞美与描述,彰显了佛法的崇高地位和深远影响。

整首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法藏寺及其周边景色的描绘以及对佛法的颂扬,展现了作者对佛法的敬仰之情以及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精神寄托的追求以及宗教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