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真曾向鲤湖游,十二珠帘翠欲流。
此日輶车过石竹,千年胜槩壮丹邱。
层厓云染四时紫,古洞风生六月幽。
犹有浮名驱未得,刀圭未识肯分不。
登石竹岩
寻真曾向鲤湖游,十二珠帘翠欲流。
此日輶车过石竹,千年胜槩壮丹邱。
层厓云染四时紫,古洞风生六月幽。
犹有浮名驱未得,刀圭未识肯分不。
【注释】
- 石竹:山名,在今江西吉安市永新县境内。
- 寻真:寻找真理、求仙学道之意。
- 鱼湖:即庐山。
- 十二珠帘翠欲流:以“十二”指代山峰,以“珠帘”比喻峰顶的云雾,用“翠欲流”形容其色彩鲜艳如流动。
- 此日:今天。
- 輶(yóu)车:古代一种轻便车辆。
- 石竹岩:即石门涧,在江西吉安市永新县境内。
- 丹邱:传说中的仙境名。
- 层厓:高山崖壁。
- 云染:云雾缭绕。
- 四时:四季。
- 六月:《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六月运行。”《列子·周穆王》:“六月飞霜。”
- 浮名:虚名、空名。
- 刀圭:道教中炼丹服用的一种药材。
【赏析】
这首七律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登上石门涧石竹岩,观赏着那奇险秀丽的山水风光,情不自禁地吟出这首诗来。
开头两句,诗人写登上石竹岩所见之景:他曾到过石门涧寻访仙人,只见十二座山峰耸立于碧波千顷的鄱阳湖上,犹如十二条珠帘垂挂于天边,山色苍翠欲滴。这是全诗的精华所在。首联紧扣题目中的“石竹岩”三个字,点明了题意,为后文描写景色打下基础。“寻真”二字,表明诗人此次登山的目的。诗人对石竹岩的描绘十分传神,他以富有诗意的语言,将石门涧的美丽景观形象生动地勾勒出来,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其中。
颔联进一步写石门涧的壮丽景色:“此日輶车过石竹,千年胜槩壮丹邱。”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今天诗人乘坐轻快的小车经过石门涧,目睹了千年的胜地风貌,真是壮观啊!这里的“此日”是指诗人今日重游石门涧的日子。“輶(yuè)车”,古代一种轻便的车子。《汉书·扬雄传下》载:“乘輶车者,从风焉。”颜师古注:“輶车,小车也,形似辇而轻也。”这里指诗人乘坐的小车。这两句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写出了诗人游览石门涧时的新鲜感受和愉悦心情。
颈联进一步描写了石门涧的美景。“层厓云染四时紫,古洞风生六月幽。”这两句的意思是说,石门涧的高耸悬崖被四季的云雾所笼罩,呈现出紫色;古老的山洞里,六月里吹来的风都带有一股幽幽的幽香。这两句通过描绘石门涧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以及不同季节里洞穴里特有的香气,表现出诗人对石门涧的赞美之情。
尾联进一步抒发了诗人对石门涧的喜爱之情。“犹有浮名驱未得,刀圭未识肯分不。”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尽管自己已经获得了世俗名利(“浮名”),但仍然没有能够真正领略到石门涧的神奇之处;即使自己还没有学会炼丹(“刀圭”),但是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放弃追求。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石门涧的向往之情以及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这首诗通过对石门涧的描绘,展现了其壮丽的景色和迷人的魅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以及对探索自然之美的执着追求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