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袤楚塞三千里,云昔龙髯堕湘水。
黄纛微茫晓梦中,翠华缥缈空山里。
百年辇路已苍苔,落日如闻山鸟哀。
娥皇叠嶂千重翠,岳牧峰高百尺台。
云埋陵寝苍梧麓,烟袅东风芳草绿。
瑟鼓湘灵曲未终,萧萧夜雨啼斑竹。

【注释】

延袤:辽阔。三千里:《楚辞·招魂》:“南方有鸟,名曰蒙鸠,以羽为巢,人系其发,编以为弓,后乃决之,因名其处曰‘阳穴’。”云昔龙髯堕湘水:传说中尧舜禹时代,三苗不服教化,尧舜禹命大禹率兵征讨,三苗战败,逃至洞庭,大禹追到湘水边,三苗跳进湘水溺死,大禹斩断一根长满苔藓的树枝,抛下洞庭。云:指天上。黄纛(duó):古代帝王所乘舆车前竖的旗。微茫:模糊不清的样子。翠华:皇帝的车驾。缥缈:轻飘飘地浮动。辇路:帝王的御道。苍苔:绿苔覆盖的台阶。落日:太阳下山的时候。娥皇:舜帝的两个妃子之一。叠嶂:重叠的山峦。岳牧(mù):高山之上的守护。峰高百尺台:形容山势险峻。云:指云雾。陵寝(qǐn):陵墓和寝庙。苍梧:即九疑山。麓:山坡。烟袅(niǎo):烟雾弥漫的样子。东风:春风。芳草:指草木。瑟:古乐器。湘灵:传说中的湘水之神。湘灵曲:湘水的乐曲。未终:尚未结束。萧萧:风雨的声音。斑竹:竹子上的斑点。

【译文】

广阔的楚塞延伸到三千里外,当年龙髯堕湘水的地方依然模糊难辨。

在蒙蒙的云影中我梦见昔日帝王的仪仗,翠绿的山峦里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他的身影。

帝王御道早已被岁月磨平了青苔,夕阳下的山野显得凄凉,好像连鸟儿都在哀鸣。

娥皇娘娘的山峦重重、层层叠叠翠色如画,守卫着山峰的岳牧峰高耸入云。

云雾遮掩了那陵墓的所在,而那缕缕炊烟袅袅上升飘荡在春天的芬芳之中。

湘江的神灵演奏着美妙的乐曲还未结束,夜色中传来了潇潇雨声伴随着斑竹的啼叫。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全诗通过描绘湘水一带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和往事的无限遐想和感慨。

“延袤楚塞三千里,云昔龙髯堕湘水。”首句描写了湘塞的广阔无垠和历史的悠久。”延袤”一词形象地描述了这片土地的辽阔,”三千里”则突出了其面积之大,暗示着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是古代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云昔龙髯堕湘水”则具体描绘了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三苗被打败并坠入湘水的情景。这里运用了典故”龙髯”,既表现了三苗的英勇,也增添了故事的神秘色彩。

接着诗人转入对自然景色的描写,”黄纛微茫晓梦中,翠华缥缈空山里。”这两句分别描绘了清晨和山林中的景色。”黄纛微茫”指的是早晨阳光下,旗帜的影子若隐若现,给人以朦胧感;而”翠华缥缈”则形容了山间云雾缭绕的景象,仿佛仙境一般。这种景象既富有诗意又充满了浪漫色彩,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然后诗人又转向对历史人物的描述,”百年辇路已苍苔,落日如闻山鸟哀。”这两句分别描绘了帝王御道和山间的景致。“百年辇路”指的是曾经繁华一时的帝王之路,如今已经被时间侵蚀变得苍苔斑驳;而“落日如闻山鸟哀”则描绘了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山鸟归巢时发出的哀鸣声,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和凄凉之感。

接下来诗人又转向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娥皇叠嶂千重翠,岳牧峰高百尺台。”这两句分别描写了娥皇娘娘的山峦和岳牧峰的高峻。“娥皇叠嶂千重翠”描绘了娥皇娘娘的山峦层峦叠嶂、绿意盎然的景象;而“岳牧峰高百尺台”则形容了岳牧峰高耸入云、气势磅礴的特点。这两句既展现了湘塞的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其深厚的感情。

最后诗人又转向对历史人物的描述,”云埋陵寝苍梧麓,烟袅东风芳草绿。瑟鼓湘灵曲未终,萧萧夜雨啼斑竹。”这两句分别描述了帝王陵寝的隐蔽之处和湘江边上的风景。“云埋陵寝苍梧麓”意味着帝王陵寝深藏不露,只有云雾笼罩才能找到它的踪迹;而“烟袅东风芳草绿”则描绘了春天时节东风拂过、芳草萋萋的景象。这两句既展现了湘塞的自然之美,也表达了诗人对历史遗迹的深深眷恋之情。

整首诗构思巧妙,层次分明,既有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又有对历史遗迹的深情回忆。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将湘塞的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