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虑暂抛尘鞅外,闲情聊寄翠微间。
有无仙迹在何处,今古人家住此山。
水咽笙簧归石洞,云连屏障倚江湾。
花飞片片随游躅,莫怪豪吟带月还。
【注释】桃川:地名。丙子:宋宁宗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年)。过桃川次丙子冬韵其二:在桃川游览时吟咏的第二首七律诗。暂抛尘鞅外,闲情聊寄翠微间:暂时抛开尘世烦忧,把悠闲的心情寄托在青山翠谷之中。仙迹:指仙境中的遗迹。今古人家:现在居住的古人。家住此山:指居住在山上的古人家。水咽笙簧归石洞,云连屏障倚江湾:山中的溪流像乐器里的笙簧被咽住了一样,流向石洞;云雾环绕着山峰,宛如屏风一般倚靠江边。游躅:游玩的脚印。带月还:伴着月光归来。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桃川风光的山水田园诗。诗人在游览桃花源时,以清丽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描绘了桃川一带秀美如画的景色和恬静幽美的生活环境。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象生动优美,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过桃川次丙子冬韵”是诗题,表明这是作者在游览桃川时所作之作,而“其二”则说明这首诗是作者游览桃川时的第二首作品。
开头两句“俗虑暂抛尘鞅外,闲情聊寄翠微间”,写游客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暂时抛开了世俗杂念,把悠闲的心情寄托在青山翠谷之中,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向往之情。
接下来“有无仙迹在何处,今古人家住此山”,诗人进一步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他认为桃川这个地方,或许隐藏着古代仙人的踪迹,或许就是古人隐居的地方。这既表达了诗人对桃川美景的惊叹,又反映了他对古代隐逸文化的向往之情。
第三联“水咽笙簧归石洞,云连屏障倚江湾”中,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中的溪流比作乐器里的笙簧,将云雾环绕的山峰比作屏风,形象地描绘出了桃川山水的美景。
最后两句“花飞片片随游躅,莫怪豪吟带月还”,是整首诗的结尾。诗人在游览时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诗词来。他带着明月返回,不感到奇怪。这两句既表现了诗人在欣赏美景时的喜悦心情,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的喜爱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