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蠡腥风六月寒,孤臣无地挽狂澜。
气吞僭窃词应激,身系纲常死亦安。
必反禄山曾有疏,无庸叔段孰为端。
凄凉广润门前路,老稚吞声血未干。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下面逐句解读这首诗:

第1句:彭蠡腥风六月寒,孤臣无地挽狂澜。

  • 彭蠡:这里指的可能是古代地名,也可能是指一种特定的地理环境或氛围。
  • 腥风:形容天气寒冷刺骨,可能暗喻政治环境的险恶。
  • 六月寒:强调了时间的紧迫性,暗示着某种危机或动荡即将来临。
  • 孤臣:指的是孤立无援的臣子,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悲愤。
  • 挽狂澜:试图扭转乾坤,挽救危局,表现出诗人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2句:气吞僭窃词应激,身系纲常死亦安。

  • 僭窃:指违反礼法的行为。
  • :此处有激发、触发之意,暗示着某种强烈的情感或者行动。
  • 身系纲常:意味着坚守道德规范,不愿违背传统的价值观。
  • 死亦安:即使面临死亡,也感到坦然和安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

第3句:必反禄山曾有疏,无庸叔段孰为端。

  • 必反禄山:指对历史上的叛乱行为表示不满,认为其是错误的选择。
  • :指建议、意见,表明诗人曾经提出过反对意见。
  • 叔段:古代典故中的一个人名,这里可能用来比喻某些权贵或小人。
  • 孰为端:问谁是对的,表达了诗人对于是非曲直的质疑以及对正直行为的向往。

第4句:凄凉广润门前路,老稚吞声血未干。

  • 凄凉:形容环境或心情的悲凉。
  • 广润门:古称长安城门之一,这里可能借指当时的京城长安。
  • 老稚:泛指所有人,不分年龄大小。
  • 吞声:指沉默不语,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感受。
  • 血未干:形容流血事件尚未结束,可能暗示着战争、动乱尚未平息。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当时的政治形势和社会氛围,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如“腥风六月寒”象征着恶劣的政治环境,“孤臣无地挽狂澜”则展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努力挣扎的形象。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忠奸难辨、是非不明的现象,以及人们在这种混乱中保持沉默的现实。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现实感,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