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微言那可磨,沙门精道复如何。
南方亦有伊蒲塞,北地休悲曳落河。
安得诸天挥玉麈,先从尘世止金戈。
未烦苦海求津渡,长使禅幡映薜萝。
注释:
黄老微言那可磨,沙门精道复如何。
南方亦有伊蒲塞,北地休悲曳落河。
安得诸天挥玉麈,先从尘世止金戈。
未烦苦海求津渡,长使禅幡映薜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史之作,通过对比南北佛教的不同,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的理解和态度。
诗的前两句“黄老微言那可磨,沙门精道复如何。”是对黄老和沙门两种宗教思想的批判。黄老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主张清静无为;而沙门则是佛教徒对于修行者的称呼。这里的“磨”和“如何”都是对这两种思想的否定和质疑,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些传统观念的不认同。
第三句“南方亦有伊蒲塞,北地休悲曳落河。”则是对南北方佛教徒的态度进行对比。“伊蒲塞”是古印度语中对僧侣的称呼,这里用来指代佛教徒。“曳落河”则是梵文音译,意为“苦”。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南方也有虔诚的佛教徒,北方也不必过于悲伤。这种对比反映了作者对南北佛教差异的认识。
第四句“安得诸天挥玉麈,先从尘世止金戈?”提出了一种理想状态,即希望佛祖能够用手中的玉麈(一种法器)来平息世间的纷争,而不是用金戈(武器)。这里的“诸天”指的是佛祖,而“玉麈”和“金戈”则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手段。这句话体现了作者对于和平与智慧的追求。
第五句“未烦苦海求津渡,长使禅幡映薜萝。”则是对禅宗教义的理解。禅宗讲究直指人心,追求内心的解脱。这里的“苦海”象征着人生的苦难,而“禅幡”则是禅宗的象征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不需要在苦海中寻找出路,只要内心达到平静,就能映照出生活的真谛。这是对佛教禅宗的一种赞美。
这首诗通过对南北佛教的差异进行比较,表达了作者对于佛教的看法和态度。同时,通过对禅宗教义的理解和赞美,展现了作者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