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山半夜动钟时,露结琼花碧瓦滋。
天上曾闻青女降,人间应讶玉簪遗。
扶桑曙色偏相妒,太华秋容宛更疑。
晴倚画栏相对久,凄凄应恨晓风吹。
霜花
丰山半夜动钟时,露结琼花碧瓦滋。
天上曾闻青女降,人间应讶玉簪遗。
扶桑曙色偏相妒,太华秋容宛更疑。
晴倚画栏相对久,凄凄应恨晓风吹。
注释:
- 丰山:指丰山寺。
- 半夜动钟时:指半夜时分敲钟报时。
- 琼花碧瓦滋:形容霜花像琼花一样晶莹剔透,覆盖在瓦片上。
- 天上曾闻青女降:青女的传说中,她曾降临到人间。这里用“青女”来比喻霜花的神奇美丽。
- 人间应讶玉簪遗:玉簪是古代女子的一种发饰,这里用“玉簪”来比喻霜花的美丽。
- 扶桑曙色偏相妒:扶桑是东方的日出之地,这里的“曙色”指的是早晨的阳光。
- 太华秋容宛更疑:太华即华山,秋天的华山景色美丽迷人,让人不禁怀疑眼前的霜花。
- 晴倚画栏相对久:站在栏杆边欣赏霜花,长时间地凝视。
- 凄凄应恨晓风吹:因为霜花的存在而感到凄凉,仿佛是因为被风吹散而遗憾。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霜花之美的诗作。诗人通过对霜花的独特形态和美丽色彩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之情。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首句“丰山半夜动钟时,露结琼花碧瓦滋。”描绘了霜花在半夜时分出现在丰山上的情景。这里的“丰山”指的是丰山寺,一个古老的寺庙。在半夜时分,寺庙里的钟声敲响,而此时露水凝结成美丽的霜花,覆盖在碧瓦之上。这一句通过描绘夜晚的宁静氛围和霜花的出现,为下文的描写奠定了基础。
第二句“天上曾闻青女降,人间应讶玉簪遗。”进一步描绘了霜花的神奇之处。这里的“青女”指的是青女的传说,相传她曾降临到人间。而“玉簪”则是指古代女子的一种发饰,用来束头发。诗人通过使用这两个词语,形象地描绘了霜花的美丽如同青女降临人间一般神秘,令人惊叹不已。
第三句“扶桑曙色偏相妒,太华秋容宛更疑。”继续描绘了霜花在朝阳和秋天景色中的对比美。这里的“扶桑”指的是东方的日出之地,象征着希望和生机。而“太华”则是华山的名字,代表了壮丽和崇高。诗人通过对比这两种景色,强调了霜花在晨曦和秋色中的不同魅力,让人不禁为之倾倒。
最后一句“晴倚画栏相对久,凄凄应恨晓风吹。”以景结情,表达了作者因霜花的存在而感到的凄凉和遗憾之情。诗人站在栏杆边欣赏霜花,时间似乎变得漫长,直到被晨风带走。这种情感表达既展现了对自然之美的敬畏,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整首诗通过对霜花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喜爱和赞美之情。同时,诗中的哲理意味也十分丰富,让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对生命与存在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