戟枝入树带春莺,坐看边烽雨后清。
万卷每同袁伯业,千杯不让郑康成。
山程易逐登临屐,月夜常闻函道声。
止恐三台虚上相,尚书尺一要来迎。

【解析】

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送行之际,以“三台”自比,表达了他希望早日被朝廷任用的心情。

其一:

投赠太保蹇令公六首 其一

戟枝入树带春莺,坐看边烽雨后清。

万卷每同袁伯业,千杯不让郑康成。

山程易逐登临屐,月夜常闻函道声。

止恐三台虚上相,尚书尺一要来迎。

其二:

投赠太保蹇令公六首 其五

投笔请缨原上客,争先入谷已逢迎。

功成名遂身未老,乐事年高志更清。

剑气箫心今古胜,云台风物一时名。

只应造化当人主,何必如君解汉廷。

【赏析】

此诗为送别诗,作于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夏秋之际。当时诗人正在长安待命,而所送之人则是赴洛阳的友人,故诗中流露出了诗人渴望出仕的心情。

首联两句写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景。诗人与友人在长安城郊分手,依依惜别之时,恰好赶上雨过天晴,春光明媚。此时,春莺在树枝间啼鸣,仿佛也在为友人远行歌唱助兴。“戟枝”指柳条。《文选·张协<七命>》:“戟枝拂拂,垂荫北林。”李善注引《韩诗外传》:“子夏曰:‘杨柳之惠,非独东方朔所谓‘惠风和畅’而已也。……吾见其枝,枝叶扶疏,绿荫覆地。”又引《说苑》:“卫将军尝乘骢马,载歌而行,路旁观者莫不竦动,乃叹曰:‘吾骑甚乐,骏马多矣!然不及此也。虽有轻车良马,结驷齐轨,与春风争先,皆不如与之并驰,而凌厉于前也。”可见“戟枝”即指柳树,而“春莺”即指柳树上鸣叫的黄莺。诗人以“戟枝”代指柳树,以“春莺”代指黄莺,既写出了柳树、黄莺的美丽可爱,又暗示出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惆怅之情。

颔联两句承上启下,写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原因及自己的心情。据《新唐书·文艺传》载:“时从臣待制集于门下省,(李白)上《明堂赋》,扬雄《百官箴》,皆伟文奇采,惊听骇观。”李白在门下省待制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作品,深受皇帝赏识。玄宗还曾对朝臣们说:“李白文章仙逸,可与庄周、列御寇并驱并驰。”然而,由于李白恃才傲物,不肯低头折节迎合皇上,因而得罪于朝廷大臣,被贬谪到夜郎之地。这也就是颈联所说的“每同袁伯业”,“千杯不让郑康成”。这里所说的“袁伯业”,即指唐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袁宏,字彦升,汝南安城(今河南固始县)人。曾任太子中允、中书舍人等职。他的诗歌风格豪放不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代表作有《游侠篇》,《豫章行》(大田鹤雀儿飞何啅啅,稻生长河沙白黄),《铜雀园》等。据《旧唐书·文苑传》载:“(李白)嗜酒好剑,颇负气。性耿介,羞与权贵相接,喜贺知章、张旭、戴叔伦、焦赞等人。”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可见李白性格豪迈,不拘小节,喜欢结交朋友,并且善于饮酒。据《旧唐书·文苑传》载:“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据此可知,李白不仅喜欢结交朋友,而且善于饮酒,因此,他常常饮酒过量。而郑康成则是指东汉时期的学者郑玄(公元127—200年)。郑玄通经学,尤精三礼,撰《仪礼》十七篇,注释详尽。据史书记载,郑玄精通音律,曾为汉献帝校订五经博士石经文字。《文选·张协<七命>》引《东汉书·儒林传》载:“(郑)玄授业太学,诸儒并称其博通。”据此可知,郑康成是一个博学多识的学者。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郑康成善鼓琴。”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李白)嗜酒,与醺为敌,得酒辄醉,醒后自视尚满把许,因就食,脱衣露体,人见其貌,以为神仙中人。”由此可见,李白是一个狂士的形象。而“千杯不让郑康成”则说明李白酒量非凡。

尾联两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和希望。据《旧唐书·李白传》记载:“天宝元年(公元742)供奉翰林。”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天宝初,诏待诏翰林。”可见李白在天宝初年曾被召至长安供职翰林院。然而,由于李白恃才傲物,不肯低头折节迎合皇上,而被赐金放还。据《旧唐书·李白传》记载:“天宝三年(公元744),自免归江东,适游金陵,与故宰相许圉师泛舟饮,因取壶酒起舞属宫词百绝,时议荣之。”据此可知,李白在天宝年间曾两次被召至长安供职翰林院。然而,由于李白恃才傲物,不肯低头折节迎合皇上,而被赐金放还。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天宝十三年(公元754),自免归江东。”据《旧唐书·李白传》记载:“天宝十四年(公元755),永王璘辟为府僚,幕府多才辩之士,而李白之去留未有所定。”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天宝十五年(公元756),肃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而白犹在江南,已数年矣。”据此可知,李白曾在两度被征召入京供职翰林院。然而,由于他对朝廷怀有不满,加之性格豪放不羁,不愿低头折节迎合皇上的缘故,所以最终未能被召入朝廷任职。据《新唐书·李白传》记载:“白志存匡君,神龙政变,竟忤左右,不得调选。”据《旧唐书·李白传》记载:“白素有大志,谓人曰:‘安能摧眉事权贵?’”由此可知,李白是一个有着崇高理想、追求自由的人。而“尚书尺一要来迎”则表明,诗人希望朝廷能够重用自己,让自己得以施展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这首诗以“戟枝”“春莺”“登临屐”“函道声”作为意象,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景描绘得生动形象。诗人与友人在长安城郊的分别之时,正值春日晴朗之时,春莺在柳树枝上啼鸣。“戟枝”即指柳树,而“春莺”则指黄莺。诗人以“戟枝”“春莺”作为意象,将杨柳、黄莺的美丽可爱描绘了出来。诗人与友人分别的原因是诗人得罪了朝廷大臣而遭贬谪,而李白性格豪迈,不拘小节,喜欢结交朋友且善于饮酒。“山程易逐登临屐”中的“登临屐”指登山鞋或登山用的屐(木底凉鞋)。《文选·张协<七命>》:“登陟险阻。”“履险如夷”即指登山鞋或登山用的屐。诗人以登山鞋或登山用的屐作为意象,将李白的性格特征以及喜好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月夜常闻函道声”中的“函道”指函谷关。《文选·张协<七命>》:“函谷关西。”这里的“函道声”指的是函谷关的钟声。诗人以函谷关的钟声作为意象,将李白的喜好作了形象的比喻。

这首诗的意境开阔、气势恢宏,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全诗四句二十个字,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第一句,写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情景;第二层是第二、三句,写诗人因得罪朝廷大臣而被贬谪的原因及自己的心情;第三层是第四、五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祝愿和希望;第四层是第六句,写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此诗采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景物赋予了人的情感。例如“春莺”在柳树枝上啼鸣、“戟枝”入树带春莺、“山程”易逐登临屐、“函道”月夜常闻等诗句都是如此。另外,诗人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