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日昨匡山来,双屩尚带匡山苔。
谭山说水神转健,白日口角生风雷。
方舆万里若指掌,听者如堵皆颜开。
梁清溪头倏言别,更踏何处烟霞堆。
达人游陟先海岳,潢池培塿胡为哉。
何时重饮惠泉水,我欲与究玄黄胎。

【注释】

匡山:即匡庐,在今江西九江市南。

谭山:在今江西南昌市南。

方舆:国土。

惠泉水:在今江西九江市西南。玄黄胎:指道家的《黄庭经》,为道教经典之一。

【赏析】

此诗作于元和五年(810),作者任江州刺史时。熊山人是一位隐居山林的隐士。诗人与熊山人相别后,有感而发,写了这首诗。

首联:“山人日昨匡山来,双屧尚带匡山苔。”这两句是说,熊山人前天到过匡山,他的两双草鞋上还带着匡山上的泥土。这里以匡山喻庐山,用“来”字点出他来过的。“双屧”句写熊山人的行踪。屧,古代一种木履。“匡山”,就是庐山。这两句写出了熊山人在庐山的足迹,同时也暗含了他对匡山的喜爱之情。

颔联:“谭山说水神转健,白日口角生风雷。”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谭山的时候,水神变得健壮了;到了白天,口角处就生出风雷声来。“谭山说”三句写熊山人与当地山水的密切关系。“谭山”,即匡山之东面的五老峰。这两句写他在匡山的所见所闻。“水神”句写水的神异变化。“白日口角生风雷”句写口角处生出风雷声来,这是夸张的说法,实际上不可能。诗人这样写,可能是为了加强诗句的感染力。

颈联:“方舆万里若指掌,听者如堵皆颜开。”这两句意思是说,国家的疆域就像手掌一样大,听者如墙一样多,都面露喜色。“方舆”句写国家疆域广大。“听者如堵”句说听的人如墙一般多,说明人们非常高兴。“听者”,即听众,指百姓。“颜开”句写百姓们面露喜色,喜悦的心情表露出来了。

末联:“梁清溪头倏言别,更踏何处烟霞堆。”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清溪边一分手,不知道要去哪里才能找到仙境。“梁清溪”即庐山的香炉峰下瀑布旁的小溪。这两句写与熊山人道别之后,不知到哪里去寻找仙境。

尾联:“达人游陟先海岳,潢池培塿胡为哉。”“达人”两句意思是说,那些懂得道理的人到处都可以游览,为什么还要筑池培墝呢?“济”同“寄”。这两句意思是说,那些懂得道理的人到处都可以游览,何必还要筑水池子、培塿呢?“济”通“寄”。“潢池”指池沼。“培塿”,指培植树木。这两句是说,那些懂得道理的人到处都可以游览,不必筑水池子、培植树木。“胡为哉”,即干什么。这两句意思是说,何必还要筑水池子、培植树木呢?诗人在这里表达了他对当时藩镇割据、军阀混战局面的不满,同时表达了他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