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塔倚霄半,凌兢蹑紫烟。
分标倚净土,列搆指诸天。
一一呈金粟,亭亭间白莲。
光遥龙藏日,劫数雁王年。
珠栱慈云合,雕楹法雨悬。
攀危超上界,眺迥镜迷川。
舍利存仍幻,浮屠起亦缘。
我心元不二,证取一灯然。
诗句翻译:
嘉禾三塔,三塔倚霄半,凌兢蹑紫烟。
分标倚净土,列讬指诸天。
一一呈金粟,亭亭间白莲。
光遥龙藏日,劫数雁王年。
珠栱慈云合,雕楹法雨悬。
攀危超上界,眺迥镜迷川。
舍利存仍幻,浮屠起亦缘。
我心元不二,证取一灯然。
译文:
嘉禾三塔,高耸入云的三座塔矗立在天际,它们凌驾于天空,仿佛踩着紫色的烟雾。
分标倚净土,列讬指诸天。
一一呈金粟,亭亭间白莲。
光遥龙藏日,劫数雁王年。
珠栱慈云合,雕楹法雨悬。
攀危超上界,眺迥镜迷川。
舍利存仍幻,浮屠起亦缘。
我心元不二,证取一灯然。
注释与赏析:
- 嘉禾三塔:嘉禾,古代地名,位于今湖南省境内。这里的“三塔”指的是嘉禾县境内的三个佛教塔楼。
- 三塔倚霄半:三塔高耸入云,几乎触及天际,形象地描绘了它们的雄伟壮观。
- 凌兢蹑紫烟:形容三塔仿佛是凌空而立,脚下踏着淡淡的紫烟,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 分标倚净土:这里的“分标”指的是三塔的基座或基础,“净土”则是指佛教中的理想化净土。整个句子表达了对三塔所象征的佛教净土的向往和敬仰。
- 列讬指诸天:列讬(即阁)是三塔建筑中的部分,指代三塔的主体结构。“诸天”则指的是佛教中的各种神明或天界。整个句子通过描述三塔的宏伟与神圣,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向往。
- 一一呈金粟,亭亭间白莲:这句诗以金粟和白莲为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三塔的金色表面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如同盛开的金粟花;而三塔之间错落有致的建筑则宛如盛开的白莲。这种描绘不仅富有诗意,还展现了三塔的独特魅力。
- 光遥龙藏日,劫数雁王年:这里的“光遥”指的是阳光远照,而“龙藏日”则是指太阳隐藏在龙的身体之中。“劫数雁王年”则是借用了佛教中的一些词汇,表示时光流转、岁月变迁。这句诗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无常的认知。
- 珠栱慈云合,雕楹法雨悬:这里的“珠栱”指的是精美的装饰性构件,“慈云合”则是指佛珠般的装饰物聚集在一起。“法雨悬”则是形容悬挂在空中的法器(如法铃等)。这句诗通过对三塔细节的描述,展现了其精致的建筑风格和佛教文化的氛围。
- 攀危超上界,眺迥镜迷川:这里的“攀危”指的是攀登高处的动作,“逾迥”则是形容视野开阔、景色迷人。“镜迷川”则是借用了成语“望眼欲穿”,形容眼前的景色令人陶醉。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景的陶醉和对远方的向往。
- 舍利存仍幻,浮屠起亦缘:这里的“舍利”指的是佛祖的遗骨或舍利子,通常被视为佛教圣物。“浮屠起亦缘”则是借用了佛教术语“浮屠”,意指塔。这句诗表达了对佛教信仰的坚持和追求以及与佛教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 我心元不二,证取一灯然:这里的“我心元不二”指的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统一和谐。“证取一灯然”则是借用了佛教术语“证悟”,意指领悟真理或达到觉悟。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内心世界的洞察和对佛教智慧的追求。
这首诗以嘉禾三塔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三塔的壮丽景色和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诗人通过对三塔的赞美和对佛教文化的敬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追求和信仰。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