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长蓑挂木瓢,山人也许看天朝。
希夷在古虽辞宋,巢父而今却拜尧。
此日圣君贤相出,京师十雨五风调。
明朝得见朝廷治,归去山中睡益牢。

皇都盛觉

长蓑挂木瓢,山人看天朝。

希夷古辞宋,巢父拜尧朝。

此日圣君贤相出,京师风调雨。

明朝得见朝廷治,归去山中睡愈牢。

注释:

皇都盛觉 - 皇都,指京城,盛,盛大,觉,醒悟,指诗人从梦中醒来,感叹京城的繁荣昌盛。

长蓑挂木瓢 - 长蓑,长竹竿制的蓑衣,用来遮阳挡雨;木瓢,用木头做的水桶,用来装水或舀取食物。

山人看天朝 - 山人,隐居山林的人;朝,朝廷,指诗人隐居在深山之中,却能洞察朝廷大事。

希夷在古虽辞宋,巢父而今却拜尧 - 希夷,道家的一种修炼方法,通过冥想达到与道合一的状态;宋,宋代,指宋朝时期;巢父,古代隐士,尧帝曾经向他请教如何治理国家;拜尧,表示对尧帝的尊敬,也暗示诗人对朝廷的认同。

此日圣君贤相出,京师风调雨 - 此日,指今天;圣君,指英明的君主;贤相,指有才能的宰相;京师,指京城;风调雨顺,形容天气好,气候适宜。

明朝得见朝廷治,归去山中睡益牢 - 明朝,指明天;朝廷,指朝廷的政治清明;治,治理;归去,离开;山中,指隐居的山林;睡益牢,睡得更加安稳。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寓言诗,通过描绘诗人在京城和山林之间来回游走的情景,表达了他对朝廷和社会的看法。

首句“长蓑挂木瓢”,描绘了诗人身着蓑衣、手持木瓢的形象,形象地展现了他隐居山林的身份。同时,“长蓑”和“木瓢”这两个关键词也暗含了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山人看天朝”一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朝廷的观察和认识。这里的“山人”,既是对诗人的自称,也是对朝廷的隐喻,表示诗人虽然身处山林,但心系朝廷。而“看天朝”则表明诗人已经洞悉了朝廷的种种弊端,对朝廷的腐败和无能有了深刻的认识。

“希夷在古虽辞宋,巢父而今却拜尧”这两句,则是诗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这里,诗人以道家的“希夷”和“巢父”为例,分别代表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道的境界,以及一种忠诚于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诗人通过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赞美,表达了自己对朝廷的认同和对国家责任的担当。

接下来的“此日圣君贤相出,京师风调雨”两句,进一步描述了朝廷的现状。这里的“圣君贤相”指的是英明的君主和有才能的宰相,他们的出现意味着国家的兴盛和稳定。而“京师风调雨”则描绘了朝廷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景象。

“明朝得见朝廷治,归去山中睡益牢”这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望和决心。他希望在明天能够亲眼目睹朝廷的清明和政治的和谐,从而为自己的隐居生活找到一个安宁的环境。同时,这也反映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对朝廷的不屑一顾。

这首诗通过寓言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朝廷和社会的看法,以及对山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充满了诗意和哲理,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