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和,原名羽素兰,明代诗人,卒于公元1627
明末人。
籍贯不详,或云吴人,名孺,字静和。
解音律,自以为得羽声,遂以羽为氏。
能书,善画兰,故又以素兰自号。
嫁后不得意,著《沤子》十六篇以明志。
春秋佳日,或跨骑行游,或扁舟自放,游迹遍吴越。
天启七年九月为人杀害。
生卒年:?-1627
静和,原名羽素兰,明代诗人,卒于公元1627
明末人。
籍贯不详,或云吴人,名孺,字静和。
解音律,自以为得羽声,遂以羽为氏。
能书,善画兰,故又以素兰自号。
嫁后不得意,著《沤子》十六篇以明志。
春秋佳日,或跨骑行游,或扁舟自放,游迹遍吴越。
天启七年九月为人杀害。
生卒年:?-1627
【注释】 1. 绣户:指精美的门户,也泛指华丽的门。相忆:相互思念。 2. 阳台: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居住之地。期:期待的意思。 3. 薄情儿:薄情之人。 【赏析】 此诗为诗人怀念远方亲人之作。开头两句写闺中女子对远方丈夫的思念,“绣户常相忆”,是说每当看到精美的门户,心中就会想起远方的夫君;而“阳台未有期”,则是说自从与夫君分离后,就再也没有相见的日子了。这两句表达了女子对丈夫深深的思念之情
招魂 白云无声山魈啼,桃花落地老鹰饥。 苏台古冢夜凄凄,霜根石眼哭莎鸡。 死字犹传梦里人,彭祖巫咸依旧春。 海波不涸天不远,杜鹃枝上魂当返。 注释: 1. 白云无声山魈啼:形容山中的猿猴在寂静的夜晚发出的声音。 2. 桃花落地老鹰饥:描绘了一幅春天的景象,桃花盛开,落在地上,而一只饥饿的老鹰正飞过。 3. 苏台古冢夜凄凄:描述了苏台古墓在夜晚的凄凉景象。 4. 霜根石眼哭莎鸡
诗句解析: 1. 金粉漫天晓日暾,韶华冯尔寄残痕。 - 关键词: 金粉、漫天、晓日、暾(太阳初升的样子) - 注释: 描述了清晨时分,金色的阳光照耀在满天的花瓣上,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 - 译文: 晨曦中,金色的花瓣铺满了天空,如同漫天的金粉洒落一般。 - 赏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清晨的美丽景象,通过“漫天”和“金粉”两个关键词,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2. 沾衣不湿风如霰(xiàn)
诗句释义: 1. 匪爱春游学浪仙,一心常系故枝边:我并非因为喜欢春天的游玩而学得浪仙之术,而是一直怀念着故乡的柳树。 2. 如奔似逐皆无奈,送雨迎风也可怜:就像奔跑追逐一样无法逃脱,又像是随风送雨迎风而行,都是无可奈何。 3. 遥望陌头悲柳絮,点残红叶乱云笺:遥望着路旁,看到飘落的柳絮和零散的红叶,就像在云笺上点缀。 4. 离情不与春霞尽,翠雁钿蝉到处天:离别之情不会随着春天的阳光消失
【诗句注释】 几回:多次。 逐飞翰:追逐飘落的飞羽。 分付:嘱咐。 流莺:指春天的黄莺。 争日丽:争相在明媚的阳光下露面。 而今夜雨又春残:今夜又下着春雨,春天就要结束了。 俗客:庸俗的人。 呼童扫:招呼仆人扫地。 带笑看:含笑观赏。 惆怅红颜何处去:感叹红颜知己不知去向。 青山依旧路漫漫:青山依然,但归途却漫长。 【译文】 多少次我跟随飞舞的花瓣追逐你的身影,请别让流莺把喜悦告诉它的主人。
落花其四 才向诗人又酒人,半留窗屋半铺茵。 自来姣好根荄薄,却为轻狂转盼频。 任是秾华迎淑景,也应飘泊到残春。 青阳若得常如旧,子建何须赋洛神。 注释: 1. 才向诗人又酒人:刚刚成为诗人又喝酒的人。 2. 半留窗屋半铺茵:一半留在窗户旁边,一半铺陈在垫席上。 3. 自来姣好根荄薄:本来就娇艳,但根基薄弱。 4. 却为轻狂转盼频:因为轻狂而频繁地转动目光。 5. 任是秾华迎淑景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以及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翻译,并写出自己对诗句的赏析。考生在作答时首先要将全诗读懂,然后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翻译,最后再结合注释对诗句进行分析赏析。 (1) 凭:凭借;自:自然;徘徊:指随风飞舞的样子。落花:凋零飘落的花。 (2) 锦堆:形容落花堆积如锦一样的美丽。 (3) 羞:同“馐”,美味。粪土:污秽之物。
落花 其二 【注释】: 层冈:高峻的山岭。今曲堤:现在的小土堤。乍看谁信旧成蹊(qī):乍一看,谁能相信这是以前那条旧去的小土路呢?蔡琰(yǎn):东汉末年人蔡琰是蔡文姬,曹操的侄女,被匈奴所掳,后来归汉,成为著名文学家。西施:春秋时越国美女。耶溪:即耶溪水,传说中美丽清澈的溪流。兔去乌来:月亮东升西落,时间在变。兔、乌,指代月亮。兔去乌来,比喻人事变化无常。 赏析:
【诗句释义】 1. 一自相从十八姨,春山游遍故枝移:自从与她相随相伴后,游遍了春天的山峰,把旧枝条也带去了。 2. 扑帘时助娇娥绣,点砚常窥骚客诗:在拂去窗帘时,她总是用花来点缀;时常偷看骚客的诗作。 3. 国色尚存衣带引,清香不改月明知:她的美貌依然存在,如同衣带上的丝线一样;她那清香依旧,即使到了夜晚月亮升起时也闻得到。 4. 蝶来北苑蜂南去,谁向楼头话别离:蝴蝶飞到北方的花园
明末人。 籍贯不详,或云吴人,名孺,字静和。 解音律,自以为得羽声,遂以羽为氏。 能书,善画兰,故又以素兰自号。 嫁后不得意,著《沤子》十六篇以明志。 春秋佳日,或跨骑行游,或扁舟自放,游迹遍吴越。 天启七年九月为人杀害。 生卒年: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子,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被誉为明代“四大家”之一。 王守仁生于明朝弘治十一年(1498年),卒于嘉靖八年(1549年),享年57岁。他出生于浙江余姚,一个文化繁荣的地区。幼名云,字伯安,后因其居所常被山客来访而更名王阳明。王守仁在哲学上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