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既过无尘土,芳草微烟亦可怜。
白云欲去青山远,鸥鸟似矜湖水妍。
平生事半风尘里,两年归在清明前。
杨柳岸头春几许,与君沽酒问渔船。
南旺道中柬徐掌科尹大行
夜雨过后无尘痕,芳草微烟亦可怜。
白云欲去青山远,鸥鸟似矜湖水妍。
平生半度风尘里,两年归期在清明。
杨柳岸边春意浓,共饮美酒问渔船。
译文:
夜过南旺道,雨水已停无尘土之痕,轻烟袅袅随风起,显得如此凄凉又惹人怜爱。白云飘然而去,远山更显幽深,湖面倒映着翠绿的树木和飞翔的白鸥。
我一生奔波忙碌于世事之中,如今已两年未归故乡,清明将至才踏上回程。柳岸边的春天似乎还嫌不够浓烈,与你一起举杯畅饮,询问那渔舟唱晚的景象。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殷云霄在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及第后写给同僚徐掌科尹大行的赠别之作。全诗以自然景象为媒介,抒发了对故土与友人的深厚情感。
首联“夜雨既过无尘土,芳草微烟亦可怜。”通过描绘夜晚细雨之后的情景,营造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氛围。这里的“无尘土”不仅指地面,也隐喻了心灵的纯净和宁静,而“微烟”则增添了一丝朦胧之美。这种描写不仅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捕捉,也表达了对清新环境的向往和留恋之情。
颔联“白云欲去青山远,鸥鸟似矜湖水妍。”进一步扩展了对自然景物的刻画,展现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白云象征着自由的飘逸,它离去时留下深远的背影,让人联想到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哀愁。同时,湖水的清澈与鸥鸟的优雅相互映衬,共同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而又不失宁静的自然画卷。
颈联“平生事半风尘里,两年归在清明前。”则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和感慨。这里用“半”字来形容自己大半生在世俗之中度过,但依然保持着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而“两年归期在清明”则透露出诗人对回归家乡的喜悦和期待,同时也暗示了清明节作为传统节日的特殊意义——既是祭祀祖先的时刻,也是人们扫墓祭祖、缅怀先人的好时机。
尾联“杨柳岸头春几许,与君沽酒问渔船。”则以杨柳岸边的春景作为结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友人的深情厚谊。这里的“杨柳岸头”不仅是地理位置的描述,更是诗人心境的象征。春天的杨柳摇曳生姿,给人以希望和生机;而“与君沽酒问渔船”则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他们在春光中畅饮交流,享受着难得的相聚时光。
此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生经历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向往,以及对友情的珍视和感激。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殷云霄作为“十才子”之一的艺术才华和深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