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波孤涌地,四际共浮天。
海雾常飞雨,江潮自入田。
舟樯通百粤,笙鹤近群仙。
巧捷生幽恨,沉冥得静便。

【注释】

靖江:地名,今属江苏。次方思道:名不详,可能是靖江县的县令(一说为诗人友人)。韵:指诗歌中的平仄声调,这里指诗歌的韵律。涌地:波涛汹涌的江水拍击着岸边。浮天:与天空相接。“海雾常飞雨”句:海上弥漫着雾气,常常有雨降临;“江潮自入田”句:江河之潮涌上田地。百粤:泛称岭南一带。笙鹤:笙箫之声和鹤鸣之声。近群仙:接近仙人。巧捷:灵巧敏捷。幽恨:深藏不露的怨恨。沉冥:心境宁静、超脱尘世。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作者通过对靖江的景色描写,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以“江”为主线贯穿始终,从“层波孤涌地”至“沉冥得静便”,将靖江的山水描绘得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同时,诗人通过描绘江潮、海雾等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首联两句,写江面景色。前句用夸张手法,把波涛汹涌的江水比作奔腾不息的骏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江水的浩渺壮美。后句则运用比喻,将江面与天空相连,展现出一幅壮丽的画卷。这两句诗既描绘了靖江的自然景观,也烘托出了诗人内心的豪情壮志。

颔联两句,写海边景色。前句以大海为背景,描绘出海上弥漫着雾气的景象;后句则运用拟人手法,将江河之潮想象成有生命的动物,形象生动地展现了江河之潮涌动的情景。这两句话既展现了靖江的地理环境,也为下文抒发情感作了铺垫。

颈联两句,写江边景色。前句用声音的比喻,将江畔的声音与笙箫、鹤鸣之声相联系,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后句则运用拟人手法,将江边的风景比作仙人的居所,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这两句话既展现了靖江的人文景观,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怀。

尾联两句,写诗人的情感。前句用夸张手法,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后句则运用对比手法,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的宁静相比,突显出诗人内心的超然物外。这两句话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也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坚韧与执着。

这首诗以靖江的自然风光为背景,通过描绘江面、海边以及江边景色,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