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事不偿吾愿,展转书床卧未安。
自信野鸱抟雪下,宁知林鹊在门端。
满炉榾柮煨春意,一树梅花伴夜寒。
欲寄半生寻友梦,班杨去后有欧韩。

【注释】

①庚戌年:指元丰八年。正月六日:即元丰八年正月初三。

②展转书床卧未安:辗转不安,难以入睡。

③野鸱:指鸱鸮一类的猛禽。抟:盘旋。下:落下。

④宁知:哪里知道。林鹊:喜鹊,亦作“鸅鹊”。

⑤一树梅花伴夜寒:满树梅花在寒冬中开放,陪伴着夜的寒冷。

⑥欲寄:想寄去。

⑦班扬:指班固、杨恽。

⑧欧韩:指欧阳修、王安石,二人都曾官至宰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

【赏析】

元丰八年(1085)冬,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这年正月初三,诗人于东坡寓所写下此诗,抒写其内心的苦闷和对前途的忧虑。

起笔二句点明题旨。“古今事不偿吾愿”一句,是说历史上的得失成败,都不能弥补我的遗憾。“展转书床卧未安”,意思是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反映了他内心极度的愤懑。这四句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大事的关心与失望,也表现了他个人命运多舛的感慨。

颔联两句是说,尽管我自认为胸怀坦荡,却仍然不免有像野鸱那样惊飞而下的忧惧,而不知林间的喜鹊也会停在自己的家门上。这两句运用了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苏轼内心的忐忑不安。

颈联两句是说,炉火正旺,烘托着春天的气息,而窗外一树梅花又为寒冷的夜晚增添了几分暖意。这两句描写了居室中的温馨氛围,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尾联两句是说,想寄出平生的梦想,但班扬、杨恽都已经离去,如今又没有欧、韩这样的贤臣良将辅佐自己。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怀念之情和对自己处境的无奈。

整首诗语言朴实自然,意境深远。诗人通过对比古人与自己的不同遭遇,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与无奈。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苏轼豁达的性格特点,即使在困境之中,他也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