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憎命达,何况饱群经。
坎坷投长剑,稽迟梦短亭。
冲风迎骇浪,孤雁起寒汀。
相忆云山远,心知两地宁。
舟中夜梦廖同年孔服作诗二句觉后足成一首
【注释】廖同“廖”,廖无竞,字元亮,唐代著名文学家;孔夫子(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译文:
梦中廖无竞(即“廖同年”)用孔夫子的口吻给我写了一首诗,醒来后我就把它写成了这首小诗。
文章憎命达,何况饱群经。
坎坷投长剑,稽迟梦短亭。
冲风迎骇浪,孤雁起寒汀。
相忆云山远,心知两地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旅途中梦见廖同年所作,醒来后就将其记录为歌,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第一句“文章憎命达”,意指文人对命运的不公深感不满。第二句“何况饱群经”,则是说文人对学识渊博的渴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仕途不顺、生活艰难的无奈和抱怨,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第三句“坎坷投长剑”,描绘了诗人身处困境,却依然执着追求的理想形象。第四句“稽迟梦短亭”,则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他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
接下来的四句“冲风迎骇浪,孤雁起寒汀”,“相忆云山远,心知两地宁”分别从自然景观和情感体验两个角度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其中“冲风迎骇浪”形象地比喻了诗人在困境中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勇气;“孤雁起寒汀”则通过描绘孤独的飞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寂寞与孤独感。而最后两句“相忆云山远,心知两地宁”则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之情,以及他对自己与亲友之间距离的理解。
这首诗以梦境为引子,通过对现实生活和理想境界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整首诗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诗意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