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泰华峰头涓涓溜,直到尾闾天尽头。
又不见白云触石便成雨,只如蜃气能为楼。
樵谷老人百不忧,熟知造化有短脩。
琴张惜不随桑户,惠生何暇问庄周。
石子坳头土一抔,便是尧夫安乐窝。
千载与汝同优游,呜呼千载与汝同优游。
【译文】
你看不到泰华峰头涓涓流淌的细流,一直奔流到地尾天尽头。
你看不到白云触石便成雨,只好像蜃气能为楼。
樵谷老人百事不忧,熟知造化有短修。
琴张惜不随桑户,惠生何暇问庄周。
石子坳头土一抔,便是尧夫安乐窝。
千载与汝同优游,呜呼千载与汝同优游。
【注释】
君不见:你看不见。君:对对方的称呼词。君不见:你看不见啊。
泰华山:在今陕西省宝鸡市。
涓涓溜:指水缓缓流下。
尾闾:尾闾山,即尾阊山,在今陕西太白县西南。相传此山为昆仑虚后壁,海水东流入此,然后西注于流沙,故又名西王母阙。
又不见:再没有看见……
石鼓:即泰华山。
石鼓文:古代刻在石上的文字。
触石:指石鼓。
成雨:变成雨水。
蜃气:指海市蜃楼。
楼:指楼兰城,传说为汉武帝时西域三十六国中最西部的楼兰国。
樵谷老人:樵谷先生,指晋代的郭璞(字休若),他是著名的文学家、训诂学家和山水诗人,著有《尔雅注》、《方言序》、《江赋》等。《郭璞集》已佚。
短脩:谓寿命不长,这里指年寿短促。
琴张:指东汉末人蔡邕之弟蔡琰,字文姬,博学多才,工诗善文,能歌善弹,曾为曹操所收留。
桑户:桑间之户,指乐府民歌中的《相和歌辞·平调曲》。
惠生:惠施,战国哲学家。
石子坳头:指石门山的山坳处,在今四川奉节东。
尧夫:尧典中舜命禹为皋陶,禹治洪水有功,帝尧嘉奖他,赐姓姒,封于会稽,号“夏后”,称“伯益”。后人因称禹为“大禹”,称其子启为“少康”、“太康”等。尧夫即禹,所以称为“尧夫”或“禹”。
安乐窝:指石门山的山坳处,在今四川奉节东。
千载:一千代。
优游:悠闲自得的样子。这里是说隐居者的生活。
千载与汝同优游:一千代的人也和你一样优游自在。
【赏析】
本篇是一首咏史抒怀诗。诗人在游览石门山时,看到山下清溪潺潺流水从泰华山发源,直泻千里,最后汇于长江之中。诗人不禁想到:这滔滔江水源头的泰山和长江源头的尾闾山相距遥远,它们相隔数千里,而它们的水流却可以互相汇合。诗人由此联想到世间万事皆如此,物各有性,各有所趋,不能强求其合而为一,只能顺其自然。因此,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君不见泰华峰头涓涓溜,直到尾闾天尽头。”
第二联由山泉引出了沧海桑田、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人想象那滚滚东流的长江之水,沿途滋润着沃野千里的华夏大地,它最终将汇聚入大海,成为滋养万物的生命源泉,然而这一切却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诗人由此发出感慨:“又不见白云触石便成雨,只如蜃气能为楼。”这里的“触石”指的是山石,“成雨”是指云气降雨,“蜃气”则是指海边的蜃气造成的楼阁幻影。诗人以“触石成雨”比喻世事的变幻,以“蜃气为楼”比喻虚幻的事物和现象。诗人通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抒发了世事无常、变化难测的思想感慨。
第三联诗人进一步发挥前两联的意思,用“樵谷老人百不忧,熟知造化有短修”来表达自己对世事变化的认识和理解。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即使是那些看似坚固的事物,也终究要被时间所淘汰。因此,诗人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琴张惜不随桑户,惠生何暇问庄周。”这里的“琴张”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贤人,他曾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痛苦,但却没有像庄子那样逍遥自由地生活。而“惠生”则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的学说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诗人在这里借用这两位先贤的人生经历,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无常、变化难测的感慨。
第四联诗人又回到了对石门山的描写。他站在山坳处远眺,只见青山绿水之间,一座小山屹立在那里,那就是传说中的石门山,也是诗人的隐居之地。诗人看着眼前的美景,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石子坳头土一抔,便是尧夫安乐窝。”这里的“尧夫”指的是古代的一位隐士尧典,他曾经隐居在石门山一带,过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诗人在这里借用了尧典的典故来形容自己的隐居生活,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
尾联诗人再次回到对石门山的描写。他站在山坳处远眺,只见青山绿水之间,一座小山屹立在那里,那就是传说中的石门山,也是诗人的隐居之地。诗人看着眼前的美景,心中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感觉:“千载与汝同优游,呜呼千载与汝同优游。”这里的“汝”指的是读者。诗人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同时也向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整首诗通过描绘石门山的自然风光和诗人的隐居生活,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事无常、变化难测的感慨,同时也展现了他对这种生活的喜爱和向往。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