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曾诵二泉诗,不似庐山未见时。
苍翠已从言外得,巑岏到使梦中迷。
欧公履历能忘险,朱子文章足解疑。
今日维舟访真迹,三君容我𨗳前旗。

【诗句释义】

少年时曾经读过邵二泉先生的诗,那时的我并没有真正见过庐山。现在我在苍翠茂密的山林中,却已经从他的诗中得到了一种言外之意。那巑岏险峻的山势到了梦中也难以分辨。欧阳修的政绩履历能让我忘掉艰险,朱子的文章足以解除疑惑。今天我来到庐山,想要拜访真迹,希望三君能让我驻足观看。

【译文】

少年时曾经读过邵二泉先生的诗,那时的我并没有真正见过庐山。现在我在苍翠茂密的山林中,却已经从他的诗中得到了一种言外之意。那巑岏险峻的山势到了梦中也难以分辨。欧阳修的政绩履历能让我忘掉艰险,朱子的文章足以解除疑惑。今天我来到庐山,想要拜访真迹,希望三君能让我驻足观看。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元丰六年(1083年)八月间游览庐山时的即兴之作。当时苏轼正在九江任职,他游历于庐山的名胜古迹,欣赏着大自然的风光,同时也感慨着自己与友人之间的交往。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少年曾诵二泉诗”一句表达了苏轼对邵二泉先生诗歌的敬仰之情。他曾在年少的时候听过邵二泉的诗歌,但当时并没有真正见过庐山。这句中的“二泉”指的是邵二泉,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与苏东坡有过深厚的友谊。苏轼曾在《寄题邵二泉墓》一诗中写道:“平生江海寄丘壑,岂知有子传风流。”(《东坡集·书邵康节墓志后》)表达了他对邵二泉的敬仰之情。

“苍翠已从言外得,巑岏到使梦中迷。”两句则是苏轼对庐山景色的赞美和描绘。他说,现在他已经在庐山上看到了苍翠茂盛的景象,这些景象已经从邵二泉先生的诗中得到了暗示。同时,那些陡峭险峻的山峰也让他在梦中都感到迷茫。这里的“巑岏”形容的是庐山的高峭险峻,而“梦中迷”则表示苏轼对于这些自然景观的敬畏之情。

“欧公履历能忘险,朱子文章足解疑。”两句则是对欧阳修和朱子的赞誉。苏轼认为,欧阳修的经历可以让他忘记艰难险阻,而朱子的才华足够解答所有的疑问。这里的“欧公”指的是欧阳修,他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而“朱子”则是指朱熹,南宋著名的理学大师,也是宋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最后两句则是苏轼对自己游览庐山的心情的描述。他希望能够拜访邵二泉先生的真实作品,并希望能够看到庐山上的美景。这里的“三君”指的是邵二泉先生、欧阳修和朱子,他们都是苏轼所敬仰的人物。而“𨗳前旗”则是一种古代的仪仗旗帜,在这里用来比喻苏轼的心境和态度。

整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庐山的美丽景色和自己的心情变化,既表达了对邵二泉先生诗歌的喜爱,也展现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情。同时,通过对欧阳修和朱熹的赞誉,也反映了苏轼对于古代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