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解挥戈却日光,年来年去自家忙。
世情落落话移榻,心绪忉忉笑举觞。
声入北风毛欲树,梦回南国背多芒。
不如袖袖无关系,到得浮沉老道场。
【注释】
崇梵寺:在今江西上饶县。二首:这是第二首。其二:作者自号浮生老人,故用“浮生”。挥戈:持戈,持武器。光:指日光。自家忙:自己忙个不停。落落、忉忉:都是形容人心情沉重的样子。移榻:移坐。心绪:心情。声入北风:指声音入耳。毛欲树:比喻头发脱落严重。梦回南国:梦游南方国家。背多芒:背上长满了白发,比喻年老。袖袖:衣袖。无关系:没有关系。到得浮沉老道场:等到老了,到老道场里去修行。
【赏析】
《宿崇梵寺》是唐代诗人贾岛的组诗作品,共四首。这组诗写于唐宣宗大中年间(847~860),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揭露了统治者的荒淫残暴和人民的疾苦,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佛门净土生活的向往,抒发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隐遁之思,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此为其中一首。这首诗写诗人在崇梵寺中的所见所感。前二句以议论开篇,直抒胸臆;后二句描写僧徒们生活清苦、内心孤独、世事沧桑、感慨万千的情景;末两句则以反语作结,表示自己虽然也过着清贫的生活,但并不羡慕僧人,因为自己已经看透了红尘,到了老道场,与世隔绝。全诗情真意切,意境深远。
第一联“谁解挥戈却日光?年来年去自家忙。”意思是说,谁能理解我挥戈拒敌,让太阳光不再照射大地,而我呢,一年又一年地忙碌着不停息。这里的“挥戈”指的是手持武器抵抗外侵者的行为,而“却日光”则是用“光”来比喻外侵者的入侵。“自家”在这里代指自己,即诗人自己。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外患的担忧和忧虑之情。诗人认为,外寇不断侵扰,使得他不得不时刻警惕,忙于应对各种事务,这种忙碌的生活让他感到疲惫不堪,但又无可奈何。
第二联“世情落落话移榻,心绪忉忉笑举觞。”意思是说,世俗纷乱喧嚣,人们纷纷谈论着各种琐事,而我心中却感到忧伤和痛苦。这里的“世情”指的是世俗人情世态,而“话移榻”则是用“话”来比喻世俗的琐事。这两句话描绘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诗人身处乱世之中,面对纷扰的世事,心中难免产生忧伤和痛苦之情。他渴望能够远离这些纷扰的世俗,找到一种宁静的方式来度过自己的一生。然而,现实却是让人无法接受的,因为世俗的纷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第三联“声入北风毛欲树,梦归南国背多芒。”意思是说,声音进入北风中,毛发似乎都要脱落了;梦中回到南国,背上长满了白发。这两句通过形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助。这里,“声入北风”指的是北方的寒冷气候,而“毛欲树”、“背多芒”则是用来形容人的衰老和孤独的状态。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无常和岁月流逝的感慨。诗人感叹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日益衰弱,仿佛随时都可能失去生命。这种感慨源于他对现实的无奈和对死亡的恐惧。同时,这也暗示了他对佛教出家修行生活的向往。他认为,只有出家才能摆脱尘世的纷扰,找到心灵的安宁之所。
第四联“不如袖袖无关系,到得浮沉老道场。”意思是说,不如袖手旁观与世无争,等到老了再到老道场中去修行。这里的“袖袖”指的是袖手旁观,而“浮沉”则是用来形容人生的变化无常。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的豁达和超脱。诗人认为,与其在世俗纷争中挣扎,不如选择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等待生命的终结。在他看来,这是一种更为高尚的选择。而当生命走到尽头,他也会毫不犹豫地投身到佛教的修行生活中去。
整首诗通过对崇梵寺中僧人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纷扰的厌恶和对出家修行生活的向往。诗人用直白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内涵。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