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群椎髻竞来王,声教南流尽越裳。
但使文犀通贡献,不将铜柱隔封疆。
南征歌十二首其十二
千群椎髻竞来王,声教南流尽越裳
注释:
千群椎髻竞来王,声教南流尽越裳。
注释:千群椎髻指的是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发型,争先恐后地前来朝拜中原的王者。声教南流尽越裳,意为中原的文化和声威已经传播到了遥远的南方,使那里的人臣服于中原的统治之下。
但使文犀通贡献,不将铜柱隔封疆。
注释:文犀指珍贵的犀牛角,用于制作乐器或器具。通贡献意指中原与南方之间的交流互通,不再有阻碍。铜柱是古代用来象征国家领土的屏障或标志。这里的“隔封疆”意味着过去由于地理障碍,南方人与中原人之间难以直接交流,现在则不同了,他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与中原人进行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南征过程中的一幕幕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和平、交流和繁荣的期望。诗中的“千群椎髻竞来王,声教南流尽越裳”,通过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南方民族对中原文化的向往和追求。而“但使文犀通贡献,不将铜柱隔封疆”,则体现了诗人对于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的愿望,他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让双方能够更好地相互了解和共同发展。整首诗充满了积极向上的情感,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