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船斩馘海为膻,潭底潜蛟喷血涎。
髑髅带箭逐波去,可道孙恩是水仙。

【注释】

沉船斩馘海为膻:沉船,指三国时期吴国将领张辽大败于合肥附近的逍遥津。此处指孙权的大将潘璋、徐盛在濡须口大破曹军,曹操亲领大军前往救援而遭到惨败,并溺死七万将士。斩馘,割下敌人的首级。海为膻(shān):《晋书.石崇传》载:石崇与王恺争豪,以紫丝布作步障五十里,高八尺,广五丈,使人乘马驰入其中,不得相出。石崇曰:“君侯何故欲见此凶物?”王恺怒,遂以漆涂其上,须臾鲜明可看,恺笑曰:“观此足以辟邪。”石崇曰:“此乃太保安行之物,吾常以为不如吾床席也。”后遂以“紫丝步障”为豪华奢侈之代称。水仙:即水神。《晋书.嵇康传》:康善鼓琴,当奏《广陵散》之际,于义熙十年遇害,时年六十七。据《晋书•嵇绍传》载,嵇绍为司马文王司马昭所爱,临终时对绍说:“我死后,汝可以枕我的尸,但勿埋我于土中。”绍从之。及丧还,因葬母,取绍尸与母同穴而埋之,司马昭发墓视之,棺内唯有一玉匣,匣中有帝制衣服、玉璜一枚。司马昭疑其有诈,遂杀绍,夷其三族。

【赏析】

这首咏史诗是作者为纪念东晋名将孙恩所作。全诗借歌颂东晋名将孙恩,暗寓了对当时统治者的不满和批评。

“沉船斩馘海为膻”,这是说孙权的将军潘璋、徐盛在濡须口大破曹军,曹军淹死七万多人,使海水都变成了腥臭的气味。这里用“沉船”、“斩馘”等词语,形象地描绘了赤壁之战的悲壮场面。“潭底潜蛟喷血涎”,这是说曹营中的蛟龙被打败后,潜藏于潭底,喷吐着鲜血。这里既写出了蛟龙的凶猛,又表现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髑髅带箭逐波去”,这是说孙恩率领起义军英勇奋战,最后壮烈牺牲。他的头颅带着箭矢,随着波浪而去,表现了孙恩的英雄气概。

“可道孙恩是水仙”,这是诗人对孙恩的高度评价。他认为孙恩像神仙一样神奇,能够带领人们战胜敌人,取得胜利。

这首诗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对孙权将军潘璋、徐盛在濡须口大破曹军的壮举,与曹魏的统治者的骄横残暴进行对比,揭示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同时,通过赞美孙恩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表达了人们对正义事业的支持和向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