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蓼与小蓼,两滩岂云远。
湖湘壮关隘,岭海设枢键。
滔滔万里流,东去何时转。
回盘接碧湾,迢遥隔苍巘。
囊沙沙自拥,叱石石皆偃。
长年用力齐,揵疾如熊健。
舟行稳不欹,厄险幸脱免。
蛟藏伏蜿蜒,龙归潜蜓蝘。
风顺获安流,江神著灵显。
堤柳绿烟凝,溪桃红露泫。
我来治山邑,光阴犹指撚。
抚绥政不苛,花村无吠犬。

【注释】

考满:指考中进士。十八滩:指湘江十八滩。赋诗:作诗。其十五:诗篇的第十五首。

大蓼滩:指湘江的大蓼滩。

小蓼滩:指湘江的小蓼滩。

湖湘:湖南。关隘:关口,要塞。键:关键,枢纽。

滔滔:水流湍急的样子。

苍巘:青色山峰。

囊沙:指用口袋盛沙。

叱石:大声呼喊石头。

揵疾:用力过猛。熊健:强壮有力。

长年:常年,长时间。

蛟、龙:水中动物。

风顺:风势顺利。安流:水流平稳。

江神:河流之神。著灵显:显现神灵。

堤柳:护岸的柳树。烟凝:烟雾弥漫。

溪桃:溪边的桃花。红露泫:红色的露水晶莹。

花村:村庄。吠犬:狗吠声。

【赏析】

此诗是诗人在任县令期间所作,写的是诗人治理湘江十八滩时的经历与感受。前八句写诗人经过这十八处险滩时所见到的景象,后八句抒写治理这些险滩的感想。全诗结构谨严,情景交融,语言生动形象,富有生活气息。

首联“大蓼与小蓼,两滩岂云远”,描写的是湘江两岸,有大小蓼草生长的险滩。诗人从岸边看,大蓼与小蓼相隔不远。“两滩”指湘江上的十八滩。诗人由眼前所见,联想到了历史,说历史上的关隘和要地,都像这些险滩一样,都是国家安危的关键所在。

颔联“湖湘壮关隘,岭海设枢键”,承接首联的“两滩”,进一步指出,湘江上十八滩,是控制湖湘地区和岭海一带的战略要地,是国家的命脉之所系。

颈联“滔滔万里流,东去何时转”,继续描写湘江十八滩的形势。湘江水波滚滚,源远流长,它奔腾向前,不知还要流淌多久?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尾联“回盘接碧湾,迢遥隔苍巘”,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湘江的下游,看到江水曲折蜿蜒,碧绿的湾口,远处是高耸入云的山峦。这既点出了险滩的特点,又为下面的抒情作了铺垫。

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治理险滩的体会:“囊沙沙自拥,叱石石皆偃。”“囊沙”是指装沙子的袋子,用以堵塞激流。“叱石”是指大声呼唤石头,使它们沉落水中。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他治滩时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

尾联“长年用力齐,揵疾如熊健”,写他常年在险滩上努力工作,用力之猛,就像熊那样强壮有力。

“舟行稳不欹,厄险幸脱免”,船在河中行驶平稳,没有翻侧的危险,这都是因为治理了险滩,使河水畅通无阻。“蛟藏伏蜿蜒,龙归潜蜓蝘。”河中有许多水生动物潜伏着,现在它们都安然无恙。这是说治理了险滩以后,河中生物繁衍兴旺。诗人在这里以“蛟”、“龙”、“蜒蝘”比喻各种鱼虾蟹鳖等水生动物,说明治理险滩后,生态环境改善,动植物得以生存繁衍。

诗人还把治理险滩比作治理国家大事,最后两句“风顺获安流,江神著灵显”就是最好的证明。

诗人在治理湘江十八滩的过程中,既看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也体会到了大自然的威力。他一方面感叹自然的力量之大,另一方面则更感到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之大。因此,诗人发出了“我来治山邑,光阴犹指捻”的感慨,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