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鹤贵其唳,厌蝉厌彼喧。
喧经霜塞默,唳与天通言。
贾传诚初学,留侯岂美媛。
无将绛灌语,去与圮翁论。
【注释】
贵鹤:指高贵、清高的人。
厌蝉:讨厌蝉鸣。
喧经霜塞默,唳与天通言:形容寂静无声,只有鹤鸣,声震云霄。
贾传诚初学:指贾谊(字子真)为西汉文帝时大臣,他年轻时有志向,但未得施展。
留侯岂美媛: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后来封为留侯。
无将绛灌语:绛侯周勃,灌婴都以勇猛著称,所以称绛灌之勇。
去与圮翁论:圮翁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年青时的朋友,他因避世隐居不仕。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前两句赞美鹤的高雅;第三句写鹤鸣之声,其声可震九天;第四句借贾谊和张良的事例表达对高尚品德的追求;第五六句用绛侯周勃、灌婴来比喻那些以勇武著称的人,而作者则表示自己要远离这样的人,只愿与隐者为友。全诗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质的向往之情。
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贵鹤”二句。这两句诗表面上是赞颂鹤的高雅脱俗,实际上却是暗喻那些自命不凡的贵族官僚。从字面上看,这两句诗是说:“高贵的人喜爱鹤的叫声,讨厌蝉的鸣叫。”“高贵的人”自然是指那些自以为了不起、目空一切的封建士大夫,他们自命不凡,看不起平民百姓,喜欢炫耀自己的地位,却厌恶平民百姓的劳动和生活。这种自命不凡、蔑视平民的思想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是相当普遍的。
第二联“喧”,是“喧哗”的意思。这一句写的是一幅图画:一只高贵的鹤立于山巅,四周群山环绕,万树千花簇拥着它。在这静谧而优美的画面里,突然传来了一阵刺耳的蝉鸣声。这一声蝉鸣,使周围的一切都沉寂下来。“喧经霜塞默”,就是描写这一瞬间的情景。“霜塞”,是指寒冷荒凉的边疆地带。“经霜”,是说经过严寒的考验。“漠漠寒沙,茫茫黄地”,正是这样一片荒凉之地。在这里,“喧”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寂静无声的画面,突出了鹤的高洁品质。
“唳与天通言”,这一句是对鹤鸣声的进一步描绘。鹤鸣之声,可以震响九天九地。这里用“天通言”三字来形容鹤鸣声的巨大威力,既形象又夸张,使人感到十分震撼。
第三联“贾传诚初学”,指的是贾谊年轻时有志向,但未能得到重用;“留侯岂美媛”,则是说张良虽然年轻,却已深得高祖信任,被封为留侯。这两句诗表面上是在说贾谊和张良的经历,但实际上却是在借这两个人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态度和立场:既然贾谊有志未酬,那就应该继续努力,不要放弃;张良虽然已经功成名就,但仍然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这两句话既表达了对这两位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自己追求高尚品德的决心。
第四联“无将绛灌语”,绛侯周勃和灌婴都是以勇武著称的军事将领,他们的事迹在历史上广为人知。然而,这两句诗却并非在赞扬他们勇武过人的品质,而是表达出作者对他们那种恃勇傲物的行为的不满和批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不要把周勃和灌婴那样的勇武之士奉为榜样,因为他们的行为过于张扬,缺乏谦逊。”作者认为真正的勇敢应该是一种低调、内敛的品质,而不是恃强凌弱、好大喜功的表现。
最后一句“去与圮翁论”,意思是说:“我不愿同这些人为伍,宁愿与隐居山林的隐者为友。”这里的“圮翁”,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年轻时的朋友蹇叔,他因避世隐居而被称为“圮翁”。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质的追求和对庸俗小人的鄙视。
这首诗通过对鹤的描绘和对贾谊、张良等历史人物的评价,表达了作者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对平庸小人的蔑视。同时,这首诗也通过巧妙的对比和隐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