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人握瑾瑜,鹑结蔽璀璨。
飞鸢矜腐鼠,黄鹄岂相羡。
嗤彼卞和氏,荆玉求自衒。
三献而不得,愤恨起哀怨。
宁戚胡自悲,挽衣不至骭。
唯有荣期子,可为达士愿。
杂诗 其十二
至人握瑾瑜,鹑结蔽璀璨。
飞鸢矜腐鼠,黄鹄岂相羡。
嗤彼卞和氏,荆玉求自衒。
三献而不得,愤恨起哀怨。
宁戚胡自悲,挽衣不至骭。
唯有荣期子,可为达士愿。
注释译文与赏析:
- 逐句释义
- 至人握瑾瑜,鹑结蔽璀璨:高尚之人手握美玉,如同鹌鹑结带般耀眼。
- 飞鸢矜腐鼠,黄鹄岂相羡:高傲的鹰鸟嘲笑地上的老鼠,黄鹄怎能与之相比。
- 嗤彼卞和氏,荆玉求自衒:鄙视那些为了一块宝玉而四处寻找的卞和氏,因为那块石头根本不值一提。
- 三献而不得,愤恨起哀怨:接连三次献上宝物却未被接受,内心满是愤慨和悲哀。
- 宁戚胡自悲,挽衣不至骭:宁戚悲伤地挥舞衣袖,却不及至大腿,表达了一种无奈的哀叹。
- 唯有荣期子,可为达士愿:只有像荣期子这样的人,才能真正成为通达之士的愿望。
-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讽,揭示了世俗中人们对于名利的追求往往不如那些真正拥有内在价值的人。诗人用“至人”、“高鸟”等象征性的形象,来比喻那些超脱物质欲望、追求精神境界的人。在诗中,诗人表达了对那些只注重外在荣誉和地位而忽视内在修养的人的不屑和批评。同时,诗人也通过自身的经历,展示了即使努力也无法完全实现理想状态的无奈。最后两句,诗人以宁戚和荣期子为例,强调了真正的达士应该具备的品质和境界。这种品质不仅体现在外在的行为举止上,更体现在内心的坚定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