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封曾奠大彭墟,千古传来事不虚。
明月满楼尘影息,仙人曾驾五云车。
徐州十二咏 其十 彭祖楼锡封曾奠大彭墟,千古传来事不虚。
明月满楼尘影息,仙人曾驾五云车。
注释:在徐州的大彭墟(今江苏徐州市)曾进行过封锡的祭祀,这一古老的传说代代相传至今。明月高悬于彭祖楼之上,楼中的尘雾也随之消散,似乎连仙人都曾经驾着五色的云车在此停留。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彭祖楼的历史与传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敬仰。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
锡封曾奠大彭墟,千古传来事不虚。
明月满楼尘影息,仙人曾驾五云车。
徐州十二咏 其十 彭祖楼锡封曾奠大彭墟,千古传来事不虚。
明月满楼尘影息,仙人曾驾五云车。
注释:在徐州的大彭墟(今江苏徐州市)曾进行过封锡的祭祀,这一古老的传说代代相传至今。明月高悬于彭祖楼之上,楼中的尘雾也随之消散,似乎连仙人都曾经驾着五色的云车在此停留。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彭祖楼的历史与传说,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敬仰。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
解析与赏析: 1. 诗句解读: - “闻说芳洲上,春来生意多。”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于春天到来后,芳洲(可能指某个特定的美丽水域或园林)的生机勃勃。"闻说"表明这是通过他人的叙述得知的情况。"春来"意味着随着春季的来临,植物开始生长,显示出旺盛的气息。“生意多”强调了春天给这个区域带来的生命力和繁荣。 2. 译文与注释: - “听说芳洲上,春天来了,这里生机盎然。” - “芳洲”
注释: 1. 何处难忘酒,芭蕉夜雨时。 译文:在何处才能忘怀酒呢?只有在这芭蕉夜雨之时。 2. 垆烟残翠袅,漏水涩铜池。 译文:炉中的余烟缭绕,青翠的烟雾袅袅升起;水银壶里的水滴滴答答,流过铜制的小池子。 3. 窗下抛书倦,樽前得句迟。 译文:我放下书懒得去窗下,只能在樽前吟诗,却迟迟不得佳句。 4. 此时无一盏,灯影独离离。 译文:此刻没有一盏灯,只有灯影独自闪烁着。 赏析:
【注释】: 海东头:海的东面,指隐士隐居之地。海东,即海边。 公孙生好饮:公孙姓人喜欢喝酒。 子产(chǎn)多忧:郑国的子产,名侨,字子产,春秋时期郑国执政大臣。他执政时,为政勤于政事,关心人民疾苦,但因对郑国内乱不能及时制止而忧心忡忡,因此被后世称“子产多忧愁”。 扫石频题句:经常在石头上刻诗作画。 看山独倚楼:独自登上高楼远望青山。 遥知相忆处:远远地知道对方思念我的地方。相忆,相互思念。
诗句释义及译文 1. 同是侍经围,三年语笑违。 - 注释: “侍经围”可能是指古代学者在宫廷中侍奉帝王、讨论经书的场景。“三年”指的是三年的时间,期间虽然共同工作但彼此间话语较少,缺乏交流,显得有些疏远。 - 译文: 我们曾经一同在宫廷中侍奉帝王,共同研究讨论经书,但过去几年我们彼此间的话语越来越少,关系也变得疏远。 2. 病来归梦数,老去故人稀。 - 注释: “病来”意味着身体有疾病
【注释】 1. 分携:离别。2. 明画船:指夕阳映照着的船上,像绘画一样。3. 天末:天的尽头。4. 承家赖汝贤:托付给家庭,依靠你(我)的贤良。5. 阿咸传:指《汉书·终军传》中说:“陆贾曰:‘……使后世得闻先生之言者,皆以无忘天下之至心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6. 步兵诗人:指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字子建,善作诗。7. 喜有阿咸传:意思是说,能继承父亲的遗志,把诗歌传给子孙。
【解析】 题干中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这是考查对古诗文的理解、背诵能力。 本诗前两句写自己与故人相隔千里,但彼此情意深长,故人在海上,而我居在幽居,花竹环绕,十分惬意。后两句写朋友来访,主人殷勤相待。客人离去,主人又因酒力不支而醉倒如泥。最后两句点明书多得连屋都装不下了,但书签上却总懒得写下自己的读书体会。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
注释: 何处难忘酒,故人天一隅。 昨天夜里我被噩梦吓醒,今天早晨又喜获佳音。 楚水孤烟外,吴霜落木初。 此刻无一盏美酒,怎能解我心中的愁苦? 赏析: 这是一首怀人的诗。诗人在梦中惊惧地发现,昨夜与朋友饮酒作乐,今早醒来却只收到了一封书信,心中无比惆怅。他想起了楚水和吴霜,那遥远的故乡,那孤烟冷月的景象,不禁让人心如刀绞。他多么想再与友人举杯畅饮,共话桑麻,然而此时却只能独酌无朋
胡学士山居八咏 其五 石屋晴澜。 幽居邻石屋,碧水涨晴澜。【注释】石屋:指隐士隐居之地,这里借指作者的住所或住处。邻:临近。碧水:清澈见底的湖水。涨:水满,溢出,泛指水势盛大。晴澜:晴朗时的波浪。这句意思是说,诗人住在靠近石屋的地方,看到碧绿的清波在晴天中涌动。 净蹙縠纹细,清同练影寒。【注释】縠纹:绉褶纹样。同:相同,一样。练:白色的丝织品。这句意思是说,湖面的皱褶纹样十分清楚
胡学士山居八咏 其二 竹坞云林 修竹藏深坞,白云生远林。 雨晴添暖翠,月澹度秋阴。 野老频携客,幽人独鼓琴。 何时来扫石,相对一开襟。 释义: 这首诗描绘了胡学士山居的生活和环境。首句“修竹藏深坞”写竹林掩映在深深的谷坞之中;第二句“白云生远林”写远处的树林中飘浮着洁白的白云。第三句“雨晴添暖翠”,描述雨后晴朗时增添的绿色生机;第四句“月澹度秋阴”,描写月光淡雅,照亮了秋天的阴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把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以及诗人思想情感。本题中“扁舟”即小船。首联写自己乘船游览鉴湖的情景;颔联描写画中的景色;颈联描写游船在湖面上行驶的景象;尾联抒发了作者晚年依然豪放不羁的情感。 【答案】 译文:我过去听说镜湖很美,今天却要看它的画面(图)。百里晴空映衬着镜湖的美,无数峰峦秀丽地簇拥着镜湖。荷花盛开,明月高照
【注释】: 妙舞清歌一夕休, 繁华销尽彩云收。 多情只有乌衣侣, 终岁相看不下楼。 译文: 在燕子楼中美妙的歌舞和清亮的歌声一夜之间就停止了,繁华落尽,彩云也收了。 只有那些多情的人还留在这燕子楼中,一年到头都互相看着对方,却不下楼。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描绘的是诗人在燕子楼上的所见所感。诗中的"燕子楼"是唐宣宗李忱的妃子绿珠自焚的地方,也是王建的《金陵五题》之一。这首诗就是以燕子楼为背景
【注释】 衮衮:水流声。 读断碑:指黄楼已毁,仅存断残的石碑。 【赏析】 此诗是一首咏史诗,作者在这首诗中对徐州黄楼的历史作了回顾和评价,抒发了今昔之感。 首句“衮衮河流昼夜驰”写黄河日夜奔腾不息,滚滚向前的景象。次句“长怀太守筑堤时”是说当年太守修筑堤岸,以防洪水,使百姓免遭洪水之灾。第三句“当年宾客黄楼盛”,写当年黄楼宾客如云,十分繁荣。最后一句“今日荒凉读断碑”,写今日黄楼已成废墟
【注释】晓:清晨。过:经过。谷城:古县名,在今天湖北西部。黄石公庙:相传是汉初的张良隐居读书的地方。峥嵘:高峻的样子。萧条:凄凉冷落。 【赏析】这首诗描写清晨诗人从谷城县经过一座古庙时所见景色。首句描绘出一幅清朗秀丽的早晨山野风光画;次句写庙前山头岩石高大、雄伟,突出了黄石公祠的幽静和古朴;第三句写古庙荒废无人,一片萧瑟荒凉的景象;末句写只有西风声和草木声,渲染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气氛。诗中用字不多
偶然相遇若神交,多少奇谋胜六韬。 辟谷归来应却扫,如何四皓又重劳。 赏析: 这首诗是明代著名文人胡俨的作品《徐州十二咏·其九·留城》。诗中表达了诗人与故人相逢如同神交一般的美好感觉,同时赞扬了对方的智慧和谋略。首句“偶然相遇若神交”描绘了一种意外相遇却又如同神助般的深刻体验,体现了作者对于这种偶遇的感慨和珍视。次句“多少奇谋胜六韬”,则是进一步赞叹对方所施展的奇策计谋
十年封事遗编在,三尺荒丘宿草摧。 鸿宝浪传谁见得,藜灯一去不重来。 注释: 1. 十年前刘向曾为皇帝进献奏疏,这些奏疏的残篇被保存下来,现在仍存放在他的墓中(“十年封事”)。 2. 墓地周围长满了野草,曾经的辉煌已不再(“三尺荒丘”)。 3. 这些珍贵的文献和资料如今已经无人能见到(“鸿宝浪传”)。 4. 曾经的灯火(指蜡烛)照亮了黑暗,但一旦熄灭就无法再次点燃(“藜灯”)。 赏析:
徐州十二咏 其七 子房墓注释:子房,刘邦的谋士张良,字子房。 辟谷——古代道教的一种修行方法,指的是不食五谷杂粮,只吃些草药、水果等天然食物。 何劳——何必,用不着。 禄万钟——指俸禄万钟,形容官位高、待遇好。 功成志就却辞封——功成名就之后,却选择离开朝廷。 分明古墓埋青草,始信空言托赤松——明明知道这是一座古老的墓地,但仍然觉得张良的话可信。 赏析:这首诗以徐州十二咏中的“子房墓”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