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后巡宗日,秦王幸岳年。
金舆曾此驻,玉检竟无传。
眺日临沧海,凭虚挹紫烟。
官松垂御幄,女井幻香泉。
晴昼寒飞雪,阴崖下引天。
神君迷七二,尘界渺三千。
巨迹台中见,空音畤外宣。
马迁文已就,愿奏圣明前。
这首诗是杜甫的《登泰山》。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和赏析:
- 登泰山
- 虞后巡宗日,秦王幸岳年。
- 金舆曾此驻,玉检竟无传。
- 眺日临沧海,凭虚挹紫烟。
- 官松垂御幄,女井幻香泉。
- 晴昼寒飞雪,阴崖下引天。
- 神君迷七二,尘界渺三千。
- 巨迹台中见,空音畤外宣。
- 马迁文已就,愿奏圣明前。
译文:
- 登泰山
- 虞舜巡视天下时,秦始皇也曾到过泰山。
- 曾经有金车在这里停下,但玉检却无人传递。
- 站在山顶眺望大海,凭高远望,云雾缭绕如紫色烟雾。
- 山上的松树枝条垂挂在皇帝的帷帐上,女娲山的泉水如同幻境中的香炉。
- 阳光明媚时,寒冷的雪花飘落;阴雨天气,天空仿佛被拉低了一头。
- 神明迷失在七十二峰之间,尘世和仙境都显得那么遥远。
- 泰山的巨迹在台中央显现,空中传来的声音似乎来自另一个世界。
- 司马迁的文章已经写好,希望献于圣明之君面前。
注释:
- 虞后巡宗日:虞舜巡视天下的日子。
- 秦王幸岳年:秦始皇曾在泰山举行祭祀活动。
- 金舆曾此驻:曾经有金车的车队在此停留。
- 玉检竟无传:玉玺或玉检(古代用于封印或记录的重要物品)从未有人传递过。
- 眺日临沧海:站在山顶远眺大海。
- 凭虚挹紫烟:凭高远望,云雾缭绕如紫色烟雾。
- 官松垂御幄:山上的松树枝条垂挂在皇帝的帷帐上。
- 女娲山:传说中的地名,位于山东省泰安市附近,传说中是女娲补天时所炼五色石之一。
- 晴昼寒飞雪:阳光明媚时,寒冷的雪花飘落。
- 阴崖下引天:阴雨天气,天空仿佛被拉低了一头。
- 神君迷七二:神明迷失在七十二峰之间。
- 尘界渺三千:尘世和仙境都显得那么遥远。
- 巨迹台中见:泰山的巨迹在台中央显现。
- 空音畤外宣:空中传来的声音似乎来自另一个世界。
- 马迁:司马迁,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散文家。
- 愿奏圣明前:希望将文章献给圣明之君面前。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登上泰山时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自然美景和历史的感慨。首句提到历史上帝王对泰山的重视,暗示了泰山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句通过对比表达了时间流转,历史的变迁。第三句描绘了泰山上的金舆和玉检,反映了帝王的威仪和神秘色彩。第四句展现了泰山的自然景观,给人以壮丽之感。第五、六句则是对泰山的人文与自然环境的赞美。最后两句则通过对“神明”和“尘界”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人世与自然的感慨。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体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