怜君避难频为客,非是干时谒贵公。
百亩已荒吴苑上,全家犹寄冶城中。
莺啼驿路关春意,帆落津亭候晓风。
年少相看头易白,无言江夏是黄童。
【注释】
怜君避难频为客,非是干时谒贵公:怜惜你的频繁避难,不是因为你追求名利。干:谋求。
百亩已荒吴苑上,全家犹寄冶城中:百亩田地荒芜了,全家人还在冶州城居住。吴苑:吴王的园林。
莺啼驿路关春意,帆落津亭候晓风:黄莺在驿站的路上啼叫,等待早晨的风,准备起航。帆:船帆。
年少相看头易白,无言江夏是黄童:少年时期我们经常见面,如今头发已经变白了,但你还是像黄童一样幼稚无知。
【赏析】
《送淳甫之南都》,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通过这首诗,对朋友淳甫进行了热情而真挚的鼓励和安慰。
“怜君避难频为客,非是干时谒贵公。”首句点题,表明诗人与淳甫的关系。诗人怜爱这位朋友,是因为淳甫多次因避乱而作客;而不是因为淳甫想求取功名富贵,巴结权贵。“干时”二字,说明淳甫并不是为了追求利禄而巴结权贵,而是迫于乱世之祸,不得已才四处奔走避祸。“避难”两字,既写出了当时社会的动乱局势,也表明了淳甫的不幸遭遇。
“百亩已荒吴苑上,全家犹寄冶城中。”次句承上启下,由写景转入抒慨。吴苑(今江苏省无锡市境内),原是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建,故址在今江苏无锡西南。这里用吴苑来代称江南一带。“百亩”两句,以百亩荒田和全家寄居冶州城作比喻,既写出了淳甫流离颠沛的生活,又表现出他的贫寒窘迫,同时也反映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愤懑。
“莺啼驿路关春意,帆落津亭候晓风。”“莺啼”两句,紧承上文的“百亩已荒”“全家犹寄”,进一步描绘了淳甫奔波劳顿的情状。莺啼、帆落,渲染了旅途的艰辛;驿路、津亭,则表现了旅途的艰难。这一句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关春”这个叠字,将“莺啼”和“帆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画面显得更加生动、逼真。“候晓风”一句,则进一步烘托出淳甫旅途的艰辛。
“年少相看头易白,无言江夏是黄童。”末两句是全诗的重点,也是最精采的部分,它抒发了淳甫与诗人的深厚友谊以及彼此间的互相勉励之情。“年少”两句,从侧面表达了诗人的关心与爱护。诗人不仅关心淳甫的衣食住行,而且更关心淳甫的身体健康状况。当淳甫年幼时,两人曾一起在江夏读书,所以当淳甫年老体衰之时,诗人依然能一眼看出他的容颜衰老,并亲切地称呼他为“黄童”。这种深厚的情谊,令人感动不已。
这首诗在写法上颇具特色。全诗四联都是对偶句,每联四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悦耳。尤其是颔联的“百亩已荒吴苑上,全家犹寄冶城中”,颈联的“莺啼驿路关春意,帆落津亭候晓风”和尾联的“年少相看头易白,无言江夏是黄童”,更是妙笔生花,成为后世传颂的名句。
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也颇具匠心。前二联主要是叙事抒情。叙事部分,作者没有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情。如首句写朋友频繁避难的原因;第二句写友人的贫困生活;第三、四句则直接点明友人生活的环境。抒情部分,作者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叙事来表现自己对友人的关心与爱护。后二联主要是写景抒情。写景部分,作者没有单纯写景,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友人的生活状况。如颔联写友人百亩荒田和全家寄居冶州城的生活;颈联写友人奔波劳顿的情景;尾联则写友人年华老去、鬓发斑白的状况。抒情部分,作者也没有直接抒情,而是通过写景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如尾联中的“无言”,既是实写友人年老体衰、沉默寡言的状态,也是虚写作者此时内心百感交集、难以言表的情绪。
这首送别诗虽然写得委婉含蓄,但其中蕴含的感情却是深沉而真切的。诗人对朋友的同情、关怀之情溢于言表,感人至深。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