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除戎器谒彤墀,检阅忘劳匠氏推。
南国鉴人非有道,西京怜士愧无知。
伤心白璧那应弃,挥手青门从此辞。
雁宕山前逢故老,少谈边事更忧时。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格式要求: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请对下面这首诗逐句释义”,然后要理解全诗的大意以及诗人的情感,注意分析诗歌的内容、语言、表达技巧等。本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频的作品。此诗为送别之作。
前四句为第一层,写王献之辞官免官,作者为之饯行。“君除戎器谒彤墀”意为王献之拜谢皇帝授予的兵器,走进朝堂。“检阅”二句意谓王献之在朝堂上检查军器,忘记了自己的辛劳。王献之辞官免官,是因为他不愿与桓温一起北伐中原。王献之曾对桓温说:“我受诏命,将北征伐晋,但想到国家危在旦夕,恐怕不能实现。”后来,王献之果然没有北伐成功,被免官。这里化用典故,表明自己辞官的原因是忧国忧民,并非因为贪图享乐。“南国”“西京”指代洛阳,即东晋都城。“非有道”意为王献之不是有道的人。王献之是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从小学习书法。《晋书》称“(王羲之)幼而岐嶷,虽在诞日,家甚异之。……时年七岁,于父枕中画《偃侧鼠雀图》,神妙无比。”王献之继承家学,成为一代书法家。王献之在洛阳生活了十二年,后任会稽内史、建威将军、吴兴太守等职,最后又被任命为右军将军兼中书舍人,加散骑常侍。王献之一生主要活动在洛阳一带,所以称“非有道”。王献之辞官,是因为他不想随父亲王羲之一起北伐中原,而是想隐居山林,过清贫的生活。
“伤心白璧”二句意为王献之离开朝廷时,作者感到伤心难过。“伤心”意为悲痛伤感。“白璧”指白玉制成的玉器,此处指王献之的白玉佩带。“挥手青门”意为王献之向长安城南门挥手告别。“青门”为长安城北城门名。“从此辞”意为从此以后就要辞别。这两句的意思是王献之辞官免官,作者为他送行,临别时十分伤感。
五、六句写王献之辞官后的去向。“雁宕山前逢故老”意为王献之在雁荡山遇到一个老朋友。“雁荡”为山名,在今浙江东南一带。“少谈边事”意为少谈边塞之事。王献之在东晋时曾出任建威将军、吴兴太守,镇守会稽。当时北方五胡乱华,东晋偏安江南。王献之不愿与桓温共同北伐中原,因此辞官退隐,过着田园生活。这两句的意思是王献之辞官免官后到会稽隐居,不再谈论边塞之事。“雁荡山”为作者的故乡,这里借以表达对故友的思念之情。“更忧时”意为更加担忧时局。这一句意思是王献之辞官后,作者担心天下局势不稳定,也忧虑时局动荡。
后四句为第二层,写诗人送别王献之后的心情和感受。“君”指王献之。“阙下”即皇宫。“水部”即水部郎,官职名,属尚书省。“时献军器闻留省免官”意为王献之因献军器而被留在尚书省而辞官免职。“水部”为东晋的一个部门,掌管水利、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等事项,长官称为水部郎。王献之因献军器而被留下处理政务,因而被免官。
“君”指王献之。“南国”即洛阳,王献之的故乡。“鉴人”指镜子,这里指照镜。“西京”即长安。“怜士”意为怜惜有才能的人,这里指东晋朝廷。“愧无知”意为愧对有才之人。这一句的意思是洛阳的王献之来到会稽隐居,作者为他感到惋惜,因为他是有才能的人,不该隐居山林,过清贫的生活。
尾联写王献之辞官后的情景以及作者的情怀。“伤心白璧那应弃”,意为王献之的白璧不应该被抛弃。“白璧”即美玉,这里指王献之的白玉佩带。“青门”为长安城北城门名,这里指长安城南门。这两句的意思是王献之的白玉佩带不应该被抛弃。“挥手青门从此辞”意为王献之向长安城南门挥手告别。“青门”为长安城南门。“从此辞”意为从此以后就要辞别。这两句的意思是王献之辞官免官后到长安,在城南门挥泪告别,然后离开长安继续隐居生活。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关心和祝愿。
这首诗运用典实和比喻来表现作者对朋友的深情厚意,抒发了朋友辞官隐居的感慨之情,表现了作者关心国家命运的思想感情。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情感真挚感人,是一首优秀的抒情诗。
【答案】
示例一
①君除戎器谒彤墀:王献之辞官免官,来到朝堂,向皇帝拜谢赐予的兵器。②南国鉴人非有道:洛阳的王献之于非有道之人。(或:南国之人非有道之人)③伤心白璧那应弃:伤心地认为王献之的白玉佩带不应该被抛弃。(或:伤心地认为白璧不应该被抛弃。)④挥手青门从此辞:王献之在长安城南门挥手告别后离去,继续隐居生活。(或:王献之挥泪告别后离开长安继续隐居生活。)⑤雁宕山前逢故老:在会稽雁荡山下遇到一个老朋友。⑥少谈边事更忧时:少谈论边塞之事而更加担心天下形势不稳。(或:少谈论边塞之事而更加担忧时局动荡)。⑦赏析:李频在这首七律中写了友人王献之辞去军职回到家乡的事,表达了对朋友的关怀之情和对时局的关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