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斋忽漫秋风入,芳树先凋一叶梧。
云际早看衡雁起,月明愁听峡猿呼。
绛侯不肯容才子,渔父无劳问大夫。
一自衔恩违省闼,何辞飘泊在江湖。
郡斋秋思
郡斋忽然飘进了秋风,早凋的芳树中梧桐叶落得最早。
在云雾缭绕的高处早看见了雁群飞翔,月色明亮的夜晚愁苦地倾听着峡中猿猴的啼叫声。
红拂女不肯容让有才子,渔父不必劳问大夫。
一自远离朝廷违背了皇上的恩旨,为何还要在江湖上漂泊呢?
注释:
⑴忽漫:飘然,轻轻。⑵芳树:指树木。梧:落叶乔木,又名“青桐”。⑶云际:云层之上。⑷衔恩:受恩。违省闼:离开皇宫。省闼,内廷的门。⑸何辞:有什么借口。飘泊:四处流浪。
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京赴官途中的诗。
首联“郡斋忽漫秋风入,芳树先凋一叶梧”,以简练而富有形象感的语言描绘出作者离开京城后那种凄凉萧索、孤寂冷落的心境。诗人用秋风、芳树和梧桐来烘托他此时的心情。“忽漫”二字写出了风势之劲,也写出了风声之大,给人一种秋风扑面的感觉;“芳树”二字又写出了树叶之茂,更显出了景色之盛,给人一种满目葱茏之感。然而在这一片大好景色中,却有那“芳树”先凋、“梧”叶先落的萧瑟景象出现,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和孤独。此句是说,自己刚刚离开京城,就突然飘来了一阵秋风,这阵秋风似乎带着一种无形的力量,吹动着周围的草木,甚至连最茂盛的树叶也纷纷脱落了。诗人以“忽漫”形容“秋风入”,把秋风刮来时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使人感到一种无可抗拒的力量;而“芳树先凋”一句,则把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情表达出来了。“芳树”与“梧叶”本是两种不同的树,但在这里却可以相提并论。这种对比,既突出了“芳树”之“先凋”、“梧叶”之“先落”的不幸,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命运之坎坷,前途之无望。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一自衔恩违省闼,何辞飘泊在江湖。”
颔联“云际早看衡雁起,月明愁听峡猿呼”,描写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进一步渲染了他那种孤寂凄惨的心境。诗人看到天空中飞过的鸿雁时,想到它们都曾经受到过朝廷的重用,而今却只能远行天涯,去往遥远的南荒之地。诗人听到峡谷中传来的猿猴的啼叫时,更是触景生情,想到了自己如今也是像这些猿猴一样,被朝廷放逐到边远荒凉之地,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两联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把自己对朝廷的怨恨之情巧妙地融入其中,从而使诗歌具有了更为深远的艺术内涵。
颈联“绛侯不肯容才子,渔父无劳问大夫”,则是诗人对自己遭遇的总结和感慨。“绛侯”一词本意是指汉代的灌婴,后来则泛指有权力的人或权贵之人。在这里,诗人以灌婴自比,说自己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无法得到他们的赏识和重用,只能被贬谪到边远之地。至于那个“渔父”,则是指春秋时期的楚人接舆,他曾因直言犯谏而得罪了楚庄王,最后只好隐居于江边垂钓为生。在这里,诗人以接舆自喻,说自己虽然没有才能,但却不愿像他那样做一个隐士,而是选择了一条远离尘嚣的道路,继续前行。两联中,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引用和自己的处境进行比较,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奈和悲凉。
尾联“一自衔恩违省闼,何辞飘泊在江湖”,则是诗人对自己未来命运的预言和展望。“衔恩”一词原本是指吞下恩惠,引申为承受恩宠或恩遇的意思。在这里,诗人将自己当初离开朝廷时的情形与现在的状况进行了对比,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过去那种充满荣华富贵的生活的怀念和留恋。然而,诗人却明确地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和态度:既然已经背离了朝廷和朝廷所赐予的荣耀,那么就没有什么可说的了,只能继续在江湖中漂泊下去,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这一联中,诗人通过对未来生活的种种设想和展望,进一步凸显了自己内心的悲凉和无奈。同时,这也使得这首诗在情感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