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是官卑易去留,未能高蹈愧林丘。
公庭积夏常虚讼,弱质逢秋已制裘。
雨带潮声偏傍枕,山连雁影恰当楼。
世途转觉萧疏甚,始信嵇康薄宦游。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必须读懂诗的内容,然后结合内容分析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答题模式为“三读”:首段首句——整体把握;第二段首句——局部理解;第三段首句——深入探究。
(1)
病卧县斋呈诸僚长:你因疾病卧床不能上班,向各位同事报告了这件事。呈报:陈述。诸僚长:诸位官员。
(2)
岂是官卑易去留?未能高蹈愧林丘:难道是因为我的地位低下就很容易离去吗?我没有像那些高官显宦一样傲然地离去而感到羞愧。高蹈:意指高尚的志节,傲然而行,表示不卑不亢。愧:惭愧。林丘:山林丘壑,这里代指隐士。
(3)
公庭积夏常虚讼:公堂里夏天时很少有诉讼的事发生。公庭:公堂,衙门里的大厅。积夏:积累。虚讼:没有诉讼的事发生。
(4)
弱质逢秋已制裘:我身体衰弱,已经穿上秋衣。弱质:指年幼体弱。弱质逢秋:年老体衰之时,已是深秋。弱质:指年老体衰。
(5)
雨带潮声偏傍枕,山连雁影恰当楼:窗外有雨声和潮水的声音,正好在枕头旁边;远处山峦与归雁的影子重叠在一起,正好映在楼房的窗户上。偏傍:恰巧。恰当:恰如其分。
(6)
世途转觉萧疏甚:世间的道路显得十分萧条冷落。萧疏:萧索、荒凉。
(7)
始信嵇康薄宦游:这才相信了陶渊明轻视仕途的议论。薄宦游:轻视仕途,指隐居。
赏析: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诉说自己因年老多病不能为国为民出力而深感愧疚的心情。首联点出因病不能上班,向诸僚报告,二、三、四句写自己虽身处高位,却因年迈多病不能为朝廷效力,内心感到无比愧疚。最后一句则表明自己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全诗以抒情为主,语言朴实无华,感情真挚自然,风格平淡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