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因修禊过春山,谁得澄湖一望间。
顿觉尘心空水上,偶逢渔父语沙间。
几多沃野桑麻蔽,半是荒畬雁鹜还。
日夕微茫僧问渡,双峰寂历掩禅关。

【注释】

1.长荡湖:古称南泽,位于今浙江省萧山区境内。

2.修禊(xì):古代风俗,为避疫气而修洁居处,到水滨洗濯,称为禊事。

3.澄湖:清澈的湖水。

4.顿觉:立即感到。

5.沃野:肥沃的土地。

6.荒畬(shú):荒芜的田地。

7.微茫:天色昏暗的样子,这里指傍晚时分。

8.僧问渡:僧人询问渡口。

9.双峰寂历:双峰寂寞、空灵。

【赏析】

《春日过长荡湖野望》,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首句写春山之清,第二句说湖光之明净,第三句说湖心之空阔,第四句写渔父语,第五六两句写桑麻蔽野,第七八两句写雁鹜还巢。

“不因修禊过春山”,诗人首先从时间上落笔,点明题意。“不因”二字是此诗的关键。它说明诗人不是特意来到长荡湖来观景赏春的,而是偶然来到的。这种无意之中得到的自然之美,更显得清新可爱。诗人在“不因”两字上着笔,正是抓住了人们常以为只有有意才能得到的春光这一特点,用反衬手法,突出了长荡湖春色之美,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兴趣。

“谁得澄湖一望间”,诗人接着又从空间上落笔,进一步强调了自然美给人的愉快感受。诗人不说“谁得到”,而说“谁得”,这既显示了诗人对春光的喜爱,也表现出诗人与自然的亲近之感。“澄湖”两字不仅写出了湖的清澈透明,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心情之平静愉悦。

“顿觉尘心空水上,偶逢渔父语沙间”,诗人在欣赏春色之余,忽然想到尘嚣之外,人的心灵可以如此空灵,不禁产生了一种超尘拔俗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正是在偶然遇到渔父时产生的。渔父的话语,仿佛给诗人打开了另一扇门,使他看到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和思想境界。诗人通过“忽遇”、“偶逢”等字眼,表现了诗人对渔父的仰慕之情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生思考。

“几多沃野桑麻蔽,半是荒畬雁鹜还”,诗人继续描绘长荡湖的景色,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慨。他看到长荡湖四周是一片片肥沃的土地,上面种满了庄稼;而在一些地方却杂草丛生,土地荒芜,雁鸟飞来停歇觅食。这种对比,使诗人更加感慨于世事的变化,以及人生的无常。

“日夕微茫僧问渡,双峰寂历掩禅关”,最后,诗人把视线拉远,从眼前景物转向了远处的寺庙。夕阳渐渐西沉,僧人正在问渡口在哪里,而在远处的两座山峰之间,一座寺院掩映于云雾之中。这几句描写虽然简短,但却给人以深刻的感受。诗人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世事变幻、人生无常的深深感慨,同时也展示了他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向往。整首诗意境清新优美,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