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君不及郁林廉,旧例逡巡新例添。
白井争如黑井好,一斤水煮半斤盐。
【译文】
使君比不上郁林的清廉,旧例逡巡新例添。白井不如黑井好,一斤水煮半斤盐。
【注释】
滇中竹枝词 其四:滇,云南的简称。竹枝词,唐代民谣形式的一种诗歌。
煮盐:指古代煮海制盐的方法,用盐卤(含盐的水)熬成盐。
使君:古代对地方官的尊称。
郁林:古县名,今广西玉林一带。
逡巡:迟疑的样子。
白井:指产盐的井,因产的食盐色白如雪,故称。
黑井:指产盐的井,因产的食盐色黑如煤,故称。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云南地区民间生活的民歌。诗的开头两句以对比手法突出了郁林和黑井在盐质上的优劣差异:郁林出产的盐比黑井出产的盐质量要好得多。接着,诗人才把焦点转向了盐的生产过程,即煮盐的方法。“使君不及郁林廉”,这是说当地的地方官还不如郁林县的官员清廉;“旧例逡巡新例添”是说过去的做法已经行不通,新的制度又添加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第三句“白井争如黑井好,一斤水煮半斤盐”是对前两句的进一步说明。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白井产的盐与黑井产的盐进行了比较,指出白井产的盐虽然质量好,但成本更高,一斤盐需要煮出两斤才能得到,而黑井则可以煮出一斤的盐,从而使得成本降低。
最后两句“白井争如黑井好,一斤水煮半斤盐”则是对全诗的总结。通过对比、比较和分析,诗人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无论是白井还是黑井,只要能够保证盐的质量,那么哪种生产方式都无关紧要。这里的“白井争如黑井好”可以理解为白井产的盐虽然更好,但成本更高;而黑井产的盐虽然更差一些,但成本低,更适合当地的经济条件。
整首诗通过对比、分析和总结的方式,表达了一种对于地方官员和民众生活艰辛的同情之情。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盐这种重要物资的需求和重视程度,以及对于生产方法和生活方式的探索和尝试。